[发明专利]一种高耐盐性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18750.3 | 申请日: | 2015-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3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胡建强;余贵萍;李敏;陈宇宇;邓修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1/02 | 分类号: | B22F1/02;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耐盐性 金属 纳米 粒子 组装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耐盐性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在纳米器件、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医学等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金属纳米组装体不仅具有孤立纳米粒子优异的光学、电学、催化等性能,而且由于组装使组装体具有一些新的特性,如表面增强拉曼特性,这极大地拓宽了金属纳米粒子在纳米技术领域内的应用范围。而随着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方面,对其耐盐性的要求很高。金属纳米粒子,包括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都是胶体,对电解质溶液如盐溶液特别敏感。加入少量的盐就容易使纳米粒子团聚,而生物体内盐的浓度很高,因此,要将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必须制备一种高耐盐性的组装体。
目前国内关于高耐盐性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发明专利还是空白。事实上,关于孤立的耐盐性金属纳米粒子的技术发明也为之甚少。申请号为201010286955.X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高稳定性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利用DNA辅助合成金纳米粒子的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形状规则、粒径均一、耐盐性可以增强至20倍,但该方法只针对孤立的金纳米粒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耐盐性的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简单高效、产物形貌均匀、分散性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并进行组装体的耐盐性实验。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耐盐性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金属纳米粒子a与ssDNA,加入到包裹剂、缓冲溶液和盐的混合液a中,混合培养后分离纯化,得到产物a;
(2)取金属纳米粒子b与sscDNA,加入到包裹剂、缓冲溶液和盐的混合液b中,混合培养后分离纯化,得到产物b;
(3)将步骤(1)和(2)的产物a和产物b混合后,溶解于包裹剂、缓冲溶液和盐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培养后离心洗涤,得到高耐盐性金属纳米粒子组装体。
上述方法中,步骤(1)所述的金属纳米粒子a为Au、Ag或Cu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的金属纳米粒子的尺寸是1~100 nm;所述的金属纳米粒子a与ssDNA的摩尔比为1:40~400。
上述方法中,步骤(1)所述的包裹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所述包裹剂与加入了金属纳米粒子a与ssDNA的混合液a的质量比为0.01 %~1 %;所述的缓冲溶液为磷酸缓冲液(PBS),pH= 7.3,所述缓冲溶液在加入了金属纳米粒子a与ssDNA的混合液a中的浓度为10~100 mmol/L;所述的盐在加入了金属纳米粒子a与ssDNA的混合液a中的浓度在6~24 h内逐步增大至最终50~500 mmol/L。
上述方法中,步骤(1)所述的混合培养的时间为6~24 h;所述的分离纯化的方式为离心分离或者透析。
上述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的金属纳米粒子b和步骤(1)中的金属纳米粒子a相同或不同,所述金属纳米粒子b为Au、Ag或Cu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的金属纳米粒子b的尺寸是1~100 nm;所述的金属纳米粒子b与sscDNA的摩尔比为1:0.2~20。
上述方法中,步骤(2)所述的包裹剂为SDS,所述包裹剂与加入了金属纳米粒子b与sscDNA的混合液b的质量比为0.01 %~1 %;所述的缓冲溶液为PBS,pH= 7.3,所述的缓冲溶液在加入了金属纳米粒子b与sscDNA的混合液b中的浓度为10~100 mmol/L;所述盐在加入了金属纳米粒子b与sscDNA的混合液b中的浓度为50~500 mmol/L。
上述方法中,步骤(2)所述的混合培养的时间为6~24 h;所述的分离纯化方式为离心分离或者透析。
上述方法中,步骤(3)所述的产物a和产物b的摩尔比为1:10~400;所述的包裹剂为SDS;所述包裹剂与混合有产物a和产物b的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0.01%~1 %;所述的缓冲溶液为PBS,pH= 7.3;所述缓冲溶液在混合有产物a和产物b的混合溶液中的浓度为10~100 mmol/L;所述的盐在混合有产物a和产物b的混合溶液中的浓度为50~500 mmol/L;所述的混合培养时间为6~24 h;所述的离心转速为5000~20,000 rpm;离心时间为5~30 min,离心1~3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187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