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调式驾驶室双扭杆翻转机构及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05539.8 | 申请日: | 2015-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42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耿延强;王志锋;刘国强;温桂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063 | 分类号: | B62D33/063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纪艳艳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式 驾驶室 双扭杆 翻转 机构 装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车驾驶室翻转系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调式驾驶室双扭杆翻转机构及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卡车在采用双扭杆翻转机构时,均无装置来实现扭杆扭矩的调节。扭杆翻转机构在使用较长时间后,扭杆必将因疲劳而发生扭矩衰减。扭矩衰减致使翻转驾驶室时的操作力过大,甚至单人无法完成操作。此时,需更换总成或拆卸扭力臂,重新定位预扭角度。这势必会造成维修困难,也极大地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
为了扭杆扭矩的调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2011110628457的发明名称为角度可调式驾驶室双扭杆翻转系统总成的发明专利,该专利通过调节左调整螺栓和/ 或右调整螺栓推动左翻转力臂和/ 或右翻转力臂旋转,进而调整左翻转力臂和/ 或右翻转力臂与左扭杆力臂和/ 或右扭杆力臂之间的夹角,即通过左翻转力臂和/ 或右翻转力臂的旋转可调整上扭杆和/ 或下扭杆的扭转角度,最终达到调整扭转力的目的,扭杆扭力臂端并需通过机构传递到扭力臂,存在调整不方便,且结构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调整方便的可调式驾驶室双扭杆翻转机构,用来调节扭杆固定端的预扭角度,进而调整扭杆产生的扭矩,从而实现驾驶室翻转操作的方便快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调式驾驶室双扭杆翻转机构,包括:
支座组,包括左支座及右支座,间隔一定距离相对安装在车架左右两侧;
调整组,包括左调节板总成、右调节板总成、左调节螺栓螺母组件及右调节螺栓螺母组件,其中左调节板总成及右调节板总成均包括套筒体及与套筒体固定连接的支板架,且左调节板总成及右调节板总成分别通过套筒体套装在右支座、左支座上,套筒体相对对应的支座能够沿圆周方向自由转动,但套筒体轴向位置固定,左调节螺栓螺母组件及右调节螺栓螺母组件中的螺栓穿过螺母及对应的支座与支板架连接;
扭力臂组,包括与驾驶室连接的左扭力臂及右扭力臂,左扭力臂位于左支座外侧,右扭力臂位于右支座外侧;和
扭杆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左扭杆及右扭杆,左扭杆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插入左调节板总成的套筒体内,另一端为转动端,且转动端穿过左支座与左扭力臂连接;右扭杆一端为固定端,且固定端插入右调节板总成的套筒体内,另一端为转动端,且转动端穿过右支座与右扭力臂连接;扭力臂组相对扭杆组能够沿圆周方向自由转动,但扭力臂组轴向位置固定。
优选地,扭杆组与扭力臂组之间以及套筒体与对应的支座之间均通过花键啮合。
优选地,左调节螺栓螺母组件及右调节螺栓螺母组件均位于扭杆组下方且位于驾驶室前端下方位置。
优选地,支板架与套筒体焊接为一体,且支架体位于套筒体轴线下方。
优选地,扭杆组中扭杆的转动端与对应支座之间设置衬套。
优选地,套筒体端部设有定位挡圈。
优选地,左扭力臂及右扭力臂上均设有定位孔,左扭杆及右扭杆上均设有配合孔,定位销穿过定位孔与插入配合孔内。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可调式驾驶室双扭杆翻转机构的装配方法。
一种所述可调式驾驶室双扭杆翻转机构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支座组安装:包括左支座及右支座与车架连接;
(2)调整组安装:将左调节板总成、右调节板总成分别与左支座及右支座套装在一起,配合表面加涂锂基润滑脂,轴向方向用定位挡圈对其定位,将左调节螺栓螺母组件及右调节螺栓螺母组件中的螺栓穿过螺母及对应的支座与支板架连接;
(3)扭杆组安装:将左扭杆及右扭杆转动端分别与左调节板总成、右调节板总成及左扭力臂及右扭力臂对齐套装在一起;将左扭杆及右扭杆固定端分别固定到右支座及左支座上;扭力臂通过定位销钉与扭杆进行轴向定位。
本发明有益效果:
当扭杆因疲劳而发生扭矩衰减时,通过调整左调节螺栓螺母组件及右调节螺栓螺母组件调整扭杆固定端角度,进而扭杆扭矩,调节操作简单方便,维护成本将大大降低;操作非常简便,操作者只需站立在驾驶室前端即可操作;没有复杂的悬架及扭杆力臂臂,整体结构简单、紧凑,设计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左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右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A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3中B-B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4中C-C剖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55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危楼内攻侦查抢险救援车
- 下一篇:汽车用纳米车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