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语音对话支持装置和语音对话支持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510069761.7 | 申请日: | 2015-0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0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奈夕子;釜谷聪史;住田一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 主分类号: | G06F17/28 | 分类号: | G06F17/28;G06F3/048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杨晓光;于静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语音 对话 支持 装置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4年2月13日提交的第2014-025902号在先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此在先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在此描述的实施例一般地涉及用于支持两个或更多用户使用语音输入之外的输入手段(例如手写输入)进行对话的语音对话支持装置、语音对话支持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当不懂彼此语言的人们进行对话时,翻译者需要倾听和翻译说话者发出的内容。但是,很难始终具有翻译者,并且不懂彼此语言的说话者不能进行对话。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该问题,提供一种语音翻译技术,其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将发出的语音转换成文本,通过机器翻译将文本翻译成倾听者的语言,并显示所翻译的文本或使用语音合成技术再现语音。
还提供一种支持技术,其中即使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进行对话,当一个人在远程位置(例如呼叫中心)时,也会通过语音识别将语音转换成文本并且自动获得要记录的数据。
在上述语音翻译/语音对话支持技术中,语音识别的准确性是有限的,可能将不同于用户所发出的内容转换成文本。如果翻译不正确的语音识别结果,则不会将意图传递给合作伙伴用户,从而不能进行对话。
因为在人们之间的对话中经常重复问题和对问题的答案,所以如果事先准备问题句,则提问方可以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但是,因为当询问问题时回答方首次输入答案,所以回答方不能解决该问题。提供一种方法,其使用诸如键盘或手写输入之类的备选手段输入答案,而不使用语音识别。但是,不熟悉装置的用户可能出错,并且需要的时间多于语音识别所用的时间。因此,用户感到有压力。
如上所述,即使用户可以使用常规语音翻译/语音对话支持技术传递简短意图,也难以顺畅地继续对话。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语音对话支持装置的一个实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语音翻译应用的用户界面的一个实例的屏幕的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主题关键字和属于每个主题关键字的单词的字典的一个实例的表;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输入句子的句子模式的列表的表;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在树结构中保存类别的类别树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当用户输入答案句时的屏幕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标识答案句的答案部分的答案模板字典的一个实例的表;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问题对似然性确定单元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针对每种输入模式保存的权重值的一个实例的表;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输入模式可靠性累积单元中累积的数据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提示用户再次回答的屏幕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当输入与之前询问的问题具有相同临时答案类别的问题时,用于以手写输入模式回答的屏幕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3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当输入与之前询问的问题具有相同临时答案类别的问题时,用于以地图输入模式回答的屏幕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3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输入问题答案之后,用于以地图输入模式回答的屏幕的一个实例的图;
图14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当输入与之前询问的问题具有相同临时答案类别的问题时,用于以地图输入模式回答的屏幕的另一个实例的图;
图14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输入问题答案之后,用于以地图输入模式回答的屏幕的另一个实例的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语音对话支持装置的布置的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语音翻译应用的用户界面的一个实例的屏幕的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在说话者简档累积单元中累积的数据的一个实例的表;
图1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存储每个临时答案类别的选项的数据库的一个实例的表;
图1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当用户通过语音输入回答问题时的屏幕的一个实例的图;以及
图2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呈现由选项生成单元针对问题生成的选项的屏幕的一个实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97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