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62494.0 | 申请日: | 2015-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7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 发明(设计)人: | 周磊;李冬梅;梁圣法;谢常青;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K11/22 | 分类号: | G01K11/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蓝智辉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5 | 代理人: | 陈红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波 温度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声表面波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采用切比雪夫窗函数作为加权函数并选择合适的加权参数对器件的叉指换能器进行变迹加权设计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正在飞快地进入以智能感知与泛在网络的共同应用为基础和特征的物联网时代。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系统的底层和信息采集的关键,决定着整个物联网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这也为各种传感器以及相应的传感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重大机遇。作为传感器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温度传感器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用途。与传统的温度传感器相比,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不仅可以与测量介质紧密接触以实现温度数据的准确测量,而且还能采用与雷达系统类似的问询-反馈机制对数据进行无线传输,并且在这一传输过程中也无需敏感元件提供能量,因此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叉指换能器是声表面波器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一般使用传统的均匀叉指换能器作为器件的声-电能量转换器,但是均匀叉指换能器对器件的频率响应特性中的旁瓣抑制能力极为有限,这使得分辨器件信号变得十分困难,并且极大地削弱了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方法以改善传感器谐振的频响特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增强温度传感器对其频率响应特性中的旁瓣的抑制能力,解决器件频率响应中主瓣识别困难的问题,以期增强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包括压电陶瓷衬底、反射栅和叉指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指换能器采用了切比雪夫窗函数作为加权函数的变迹加权设计。
其中,压电陶瓷衬底材料为铌酸锂、钛酸铋钠、钛酸铋钾、铌酸铅钡钠、钛酸铋钡、锆钛酸铅、三硼酸铋、锆钛酸钡钙、钽酸盐型钙钛矿氧化物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其中,压电陶瓷衬底为55~75度YX切向;可选地,厚度为0.3~0.6mm;可选地,表面粗糙度RMS<=2.0nm。
其中,反射栅和叉指换能器材料为金属的单质、金属的合金、金属的导电性氮化物或导电性氧化物。其中,所述金属选自Al、Cu、Au、Ag、Ni、Pd、Pt、W、Ti、Ta、Mo、In、Zn、Zr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其中,反射栅和叉指换能器厚度为50~100nm。
其中,反射栅采用了开路型结构;可选地,器件采用单端口谐振器作为器件的原型结构。
其中,叉指换能器包括两条沿第一方向分布的母线,以及沿第二方向从母线延伸的交错的多个叉指,多个叉指的长度变化符合切比雪夫窗函数。
其中,从一条母线延伸的叉指对面具有从另一条母线延伸出的互补叉指,叉指与互补叉指之间具有间隙,互补叉指的长度变化和/或间隙的分布符合切比雪夫窗函数。
其中,叉指的总数目为30~150个;可选地,叉指的沿第一方向的间距为10~100微米。
其中,反射栅侧面为凹型。
依照本发明的采用切比雪夫窗函数变迹加权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增强温度传感器对其频率响应特性中的旁瓣的抑制能力,解决器件频率响应中主瓣识别困难的问题,增强了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频率温度特性。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其中:
图1A和图1B是本发明采用切比雪夫窗函数变迹加权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采用均匀叉指换能器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际制作的本发明采用切比雪夫窗函数变迹加权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图4是实际制作的本发明采用切比雪夫窗函数变迹加权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局部放大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图5是传统的采用均匀叉指换能器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常温时的频率响应图;
图6是本发明采用切比雪夫窗函数变迹加权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常温时的频率响应图;以及
图7是本发明采用切比雪夫窗函数变迹加权的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频率温度特性图。
图中标号:1叉指换能器、2反射栅、3压电衬底。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24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