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谱测量观测智能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60391.0 | 申请日: | 2015-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5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张莹;潘德炉;雷桂斌;王淑青;李灿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J3/28 | 分类号: | G01J3/28;G01N21/25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524088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谱 测量 观测 智能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海面光谱测量的光谱测量仪的光纤探头支架。
背景技术
光谱测量仪是将成分复杂的光分解为光谱线的科学仪器,由棱镜或衍射光栅等构成,利用光谱测量仪可测量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从而测知物品中含有何种元素。这种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卫生、金属工业等的检测中。
水体光谱特性的精确测量是水色遥感的基础。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水面之上测量法。水面之上测量法是采用便携式光谱测量仪,如USB4000光谱测量仪可以响应从200到1100nm的光谱范围,通过配合海洋光学生产的各种光学平台组件、光源和采样光纤,可以为上千种吸收、反射和发射测量应用搭建各具特色的系统。在经过严格的定标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观测几何和设置测量积分时间,对水面反射辐亮度、天空光辐亮度、标准板反射辐亮度和/或下行辐照度进行测量。
目前,水面之上光谱测量方法在测量光谱时,所采用的观测支架大多只是一根水平杆,其一端安装光谱测量仪光纤探头,无法达到快速、精确地实现上述观测几何的要求。专利《一种水面上光谱测量的多角度观测支架201210394376.6》,避免了观测平台自身阴影与反射对水面光场的影响。但是支架不能自动调节角度,避免海浪对测量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海面上光谱测量的光谱测量观测智能支架,该观测支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光谱测量观测智能支架,包括转动支架、水平支架、固定支架三个支架。转动支架、水平支架和步进电机构成转动联接,水平支架、固定支架和舵机三者构成转动联接,摄像头安装在摄像头支架上,摄像头支架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光纤探头被弹性夹子固定在转动支架、水平支架和固定支架三个支架上,与光谱测量仪联接;北斗芯片与控制器联接,倾角传感器固定在转动支架上,采集光纤探头与水平面的夹角,夹角偏离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步进电机转动将光纤探头调整为设定值并保持,摄像头支架上的小孔投射太阳光斑到刻有方格坐标的水平支架上,摄像头将太阳光斑图像采集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支架几何尺寸和北斗芯片采集的日期、时间、经纬度计算光斑目标位置,控制舵机调整水平支架到目标位置并保持。
光谱测量仪采集光谱数据时刻,控制器记录光斑投射实际位置与目标位置的偏差值,同时控制器记录光纤探头与水平面的夹角的测量值,为后期数据处理提供了减小光谱测量仪测量误差的数据。
控制器设定为水面反射测量完成后,转动支架自动改变角度进行天空散射测量,水面反射测量和天空散射测量之间的转换时间缩短,减少水面反射测量和天空散射测量时间之间的间隔。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光谱测量仪采集光谱数据时刻,北斗芯片采集的日期、时间、经纬度,光谱数据对应精确的采集点的日期、时间、经纬度;控制器控制光纤探头与水平面的夹角,夹角偏离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步进电机转动将光纤探头调整为设定值并保持;控制器控制舵机调整水平支架到目标位置并保持,提高光谱测量仪采集光谱数据的精度;光谱测量仪采集光谱数据时刻,控制器记录光斑投射实际位置与目标位置的偏差值,同时,控制器记录光纤探头与水平面的夹角的测量值,为后期数据处理提供了减小光谱测量仪测量误差的数据;以实现在水面反射测量和天空散射测量之间的快速转换,减少时间间隔。
附图说明:
图1是光谱测量观测智能支架测量海面反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光谱测量观测智能支架测量天空散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水平支架俯视图
图中,1光纤探头,2弹性夹子,3转动支架,4倾角传感器,5步进电机,6摄像头,7摄像头支架,8太阳光斑,9舵机,10水平支架,11固定支架,12弹性夹子,13弹性夹子,14光谱测量仪,15控制器,16北斗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未经广东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03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