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板式除雾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45404.7 | 申请日: | 2015-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45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袁竹林;官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45/08 | 分类号: | B01D45/08;B01D45/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提高 粒径 雾滴 效率 板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雾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板式除雾器,可以实现雾滴与气体的分离。
背景技术
在能源、环保、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存在大量气流中含有雾滴而需要从气流中将其去除的场合,该过程称之为除雾。如火力电站的湿法脱硫过程,塔顶向下喷淋的石膏浆液与来自塔底的含硫烟气在脱硫塔内形成逆向对流,使得烟气在脱硫过程混入大量雾滴,必须通过除雾器将烟气中的雾滴进行脱除后才能通过烟囱排入大气,否则雾滴中的石膏和其它硫酸盐类物质将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有不同形式的除雾器,如采用多层金属丝网或多孔介质材料构成的除雾器等。针对火力电站湿法脱硫而言,折形板除雾器因其具有阻力小、成本低、适合大气量规模除雾等优点,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现有折形板除雾器是由一系列平板按一定角度折成曲折平行挡板通道所构成,挡板间距通常为30~40mm,当含有雾滴的气流进入除雾器后,在板间弯曲通道内不断改变流动方向,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弯道处气流中的液滴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撞击到板壁上而被捕集,从而从气流中分离出来而形成除雾。这种除雾方式对大粒径(如d>30μm)的雾滴除雾效率较高(接近90%),而对细小雾滴除雾效率急剧下降,如对于直径为20μm的雾滴,除雾效率小于4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粒径雾滴质量小,与气流跟随性好所造成。对于一个直径30μm的雾滴而言,在30mm的除雾器挡板通道中,通道宽度是其直径的1000倍,当通道中的流线接近平行于通道壁面的情况下,小粒径雾滴撞壁的机会很小,从而除雾效率急剧下降,这也是造成目前电厂周边“石膏雨”现象的主要原因,小粒径雾滴排入大气后还将促进雾霾的生成。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板式除雾器,提高小粒径雾滴的除雾效果。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提高小粒径雾滴除雾效率的板式除雾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上除雾单元和下除雾单元两个除雾单元,壳体的顶端设有气体出口,壳体的底端设有气体入口;每个除雾单元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交错布设,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缺口和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的顶端与第一缺口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缺口和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的顶端与第二缺口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错位布设;第一导流板折向第一隔板的左侧,第二导流板折向第二导流板的右侧,或者第一导流板折向第一隔板的右侧,第二导流板折向第二导流板的左侧;上除雾单元中的第一隔板的底端与下除雾单元中的第二隔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上除雾单元中的第二隔板的底端与下除雾单元中的第一隔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上除雾单元和下除雾单元中形成上下连通的气流通道。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和第一隔板之间的夹角和第二导流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夹角相等。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导流板的长度等于第一缺口的长度,第二导流板的长度等于第二缺口的长度,第一缺口的长度和第二缺口的长度相等。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导流板的末端和第二导流板的末端均位于气流通道的中线上。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454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指纹考勤机的空气净化器
- 下一篇:一种脱除细粒煤水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