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尾矿库库容利用率的放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43055.5 | 申请日: | 2015-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1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彬;袁子有;史松海;樊宇姣;李跃强;李瑞鸿;侯攀;周宇龙;郭中岳;陈宇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18 | 分类号: | E02D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鹏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尾矿 库容 利用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开采中的尾矿堆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提高尾矿库库容利用率的放矿方法。
背景技术
库容利用系数是指有效库容与全库容的比值,它与尾矿库的形状、尾矿粒度、放矿方式有关。在《尾矿设施设计参考资料》(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年4月)中建议狭长曲折的山谷,坝上放矿时库容利用系数取0.6~0.7;较宽阔的山谷,单面或两面放矿时库容利用系数取0.7~0.8。而实际尾矿库库区地形条件各异,有的库区库长上千米或几公里呈带状山谷,有的库区侧向支沟众多呈树状山谷,也有的库区由同一主沟分裂成两支沟的。根据实际经验,库区地形条件越复杂、库长越长,库容利用系数越低,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坝前滩顶冲积法放矿。
坝前滩顶冲积法放矿会在库前形成尾矿沉积滩,在库内形成水区。尾矿沉积滩的形成规律是越靠近坝前放矿点处坡度越大、颗粒越粗,越接近水边处坡度越小、颗粒越细,而尾矿水下沉积坡由于静水阻力作用,细小颗粒(非悬浮质颗粒)也随之较快沉淀,形成水下陡坡。有资料显示水下陡坡段坡比约为1:3.5左右,如果库区水区越长,此部分占用库容的比例就越大,相应的有效库容就越小,库容利用系数就越低。
对于侧向支沟较多的尾矿库,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冲积尾矿很难进入支沟内,相反尾矿水更容易进入支沟,而支沟内由于其地形位置、回水、防洪、投资等问题经常不会布设排洪回水设施,这样一来很容易在支沟内形成放矿死水区,对尾矿库安全不利。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尾矿库的库容利用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尾矿库库容利用率的放矿方法,该方法是根据不同尾矿库实际库形条件选择适合的放矿方式来提高尾矿库库容的利用率,增加有效库容,加大尾矿存储量,延长尾矿库服务年限,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尾矿库库容利用率的放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修建初期坝、排水井及排水管;
步骤2、使放矿主管线在初期坝的坝前滩顶进行滩顶分散放矿;
步骤3、将该放矿主管线向库内平移进行分散放矿;
步骤4、重复步骤3,直至剩余库长不小于澄清距离的要求。
在步骤4中,平移该放矿主管线后,该放矿主管线位于上一步骤进行分散放矿后形成的干滩面上。
在步骤4中,在汛期时,平移该放矿主管线后,该放矿主管线位于上一步骤进行分散放矿后形成的干滩面的设计洪水位以上;在非汛期时,平移该放矿主管线后,该放矿主管线距上一步骤进行分散放矿后形成的水边线处0m~50m。
当该尾矿库为山谷开阔型的尾矿库并且在进行最后一次分散放矿作业时,在该尾矿库的两侧设置放矿支管,进行支管水下放矿。
进行支管水下放矿作业时,该放矿支管放矿作业形成的水下滩面不能超过设计的正常库水位。
当该尾矿库为库区侧向含有多个支沟的尾矿库时,所述提高尾矿库库容利用率的放矿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在该支沟处设置放矿支管,将该放矿支管接至水边线处进行放矿,把该支沟内的放矿水排挤到主库区内。
在步骤5中,当该主库区的调洪库容不足时,该放矿支管放矿形成的支沟滩面不能超过设计的正常库水位;当主库区调洪库容满足防洪要求时,该放矿支管放矿形成的放矿滩面略高于滩顶标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是根据不同尾矿库实际库形条件选择适合的放矿方式来提高尾矿库库容的利用率,增加有效库容,加大尾矿存储量,延长尾矿库服务年限,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一尾矿库采用本发明所述放矿方法与现有的坝前滩顶冲积法放矿相比库容利用率可以提高至少10%以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所述尾矿库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尾矿库的剖视图。
其中1.初期坝,2.排水井,3.排水管,4.消力池,5.水区;
A.坝前滩顶进行滩顶分散放矿的放矿位置,BⅠ.放矿主管线向库内平移进行第一次分散放矿的放矿位置,BⅡ.放矿主管线向库内平移进行第二次分散放矿的放矿位置,BⅢ.放矿主管线向库内平移进行第三次分散放矿的放矿位置;
a.坝前滩顶进行滩顶分散放矿形成的水下陡坡线,b1.放矿主管线向库内平移进行第一次分散放矿形成的水下陡坡线,b2.放矿主管线向库内平移进行第二次分散放矿形成的水下陡坡线,b3.放矿主管线向库内平移进行第三次分散放矿形成的水下陡坡线,L.水边线距库内最内侧的排水井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430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窨井盖被盗警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连续叶片螺旋地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