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38302.2 | 申请日: | 2015-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98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 发明(设计)人: | 索有瑞;叶英;韩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7D209/08 | 分类号: | C07D209/08;A61P3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810001 青***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
因此,研究出更多活性良好的潜在抗菌药物,是研究人员的永恒追求。
发明内容
发明人研究发现,式I所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可以作为潜在的抗菌药物或日化用品。
其中,酰基与吲哚基的4、5或6位碳原子相连。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式I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具体地,它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1)中间体化合物2的制备:
取5~15mmol化合物1,8~15ml无水甲醇,0.2~1.0ml浓硫酸,加热回流,TLC监测反应进程,待反应完全,将反应物冷却至室温,倒入冰水中,调节pH至中性,过滤,干燥,得化合物2;
(2)中间体化合物3的制备:
取5.0mmol化合物2,1~8mL 80%~98%w/w的水合肼,于250~450W 微波功率下回流反应,TLC监测反应进程,待反应完全,停止反应,反应物冷却后析出固体,过滤,干燥,得中间体3;
(3)式I化合物的制备:
取1.0~1.5mmol中间体3,3~5ml DMF,0.5~1.0ml 36%~99%w/w乙酸,0.5~0.75mmol间苯二甲醛,于350~500W微波功率下回流反应,TLC 监测反应进程,待反应完全,停止反应,反应物冷却至室温,往反应体系中加入20~50mL水,产生大量固体,过滤,得粗品,重结晶,得目标物。
进一步地,酰基与吲哚基的6位碳原子相连。
进一步地,步骤(1)中,化合物1用量为9mmol,无水甲醇用量为10ml,浓硫酸用量为0.5ml。
进一步地,步骤(2)中,水合肼用量为3~7ml;优选地,水合肼用量为 3~5ml,在此条件下,产率显著提高。
进一步地,步骤(2)中,水合肼的浓度为80%w/w。
进一步地,步骤(3)中,中间体3与间苯二甲醛的摩尔用量比为1∶3;优选地,中间体3的用量为1.5mmol,DMF用量为3ml,乙酸用量为0.5ml。
进一步地,步骤(3)中,乙酸浓度为36%w/w。
进一步地,步骤(2)中,微波功率为300W;步骤(3)中,微波功率为450W。
进一步地,步骤(3)中,重结晶所用溶剂为DMF-乙醇-水=1∶1∶10v/v/v。
本发明还提供了如式I所示双吲哚酰腙化合物的中间体,其结构如下:
其中,酰基与吲哚基的4、5或6位碳原子相连;
进一步地,酰基与吲哚基的6位碳原子相连。
本发明合成方法,快速、高效、溶剂用量小,且目标化合物收率较高,为进一步研究式I化合物或相关化合物提供了必要基础。本发明提供的中间体,结构简单、易得,为目标化合物的制备提供了便利。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他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的形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用仪器与试剂:
核磁共振仪:Varian INOVA-400MHz,TMS为内标,DMSO为溶剂;质谱仪: FINNIGAN-LCQDECA型;红外光谱仪:TFS-40型,KBr压片;紫外可见光谱仪:北京普析TU-1901型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仪:Carlo-Erba-1106型;熔点仪:XT-4型熔点测定仪;微波反应器:北京祥鹄科技公司商用微波反应器 XH-100A.
所用试剂均为市售化学纯或分析纯.
实施例1 本发明化合物的合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83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