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底盘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32704.1 | 申请日: | 2015-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97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Y.李;T.G.特里;J.皮尼斯基;F.M.加兹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4/00 | 分类号: | B62D2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贺紫秋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盘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安装连结件或安装组件,且更具体涉及将车辆车身部分和车辆底盘部分连接的安装连结件或安装组件。
背景技术
一些车辆具有车身在上或车身在底盘上的架构。在这些架构中,车身安装到支撑着驱动系统的刚性框架或底盘。
发明内容
提供一种安装组件。安装组件配置为通过螺栓将车辆车身连结到车辆底盘。安装组件包括外管和内套筒。
外管限定套筒通道,且配置为固定到或固定附接到车辆底盘和车辆车身中之一。内套筒设置在外管的套筒通道中,且限定配置为接收螺栓的螺栓孔。外管、内套筒、螺栓协作以将车辆车身连结到车辆底盘。开始槽道限定在外管中,从而套筒通道是不完整的圆柱形壳体。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通过螺栓将车辆车身连结到车辆底盘的安装组件,该安装组件包括:外管,限定套筒通道,其中外管配置为固定到车辆底盘和车辆车身中之一;内套筒,设置在外管的套筒通道中,其中内套筒限定配置为接收螺栓的螺栓孔,从而外管、内套筒和螺栓协作以将车辆车身连结到车辆底盘:和开始槽道,限定在外管中,从而套筒通道是不完整的圆柱形壳体。
在所述的安装组件中,内套筒在外管的套筒通道中形成干涉配合。
在所述的安装组件中,开始槽道基本上与内套筒同轴。
在所述的安装组件中,外管焊接到车辆底盘和车辆车身中之一。
所述的安装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环形凸片,形成在内套筒和外管中之一上。
所述的安装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环形凸片,形成在内套筒和外管中之一上且与第一环形凸片相反。
在所述的安装组件中,开始槽道配置为响应于在车辆车身和车辆底盘之间施加的临界差动载荷而打开且允许内套筒从外管分离。
在所述的安装组件中,外管与车辆底盘整体地形成为一个部件。
在所述的安装组件中,第一环形凸片形成在外管上:和第二环形凸片形成在外管上且与第一环形凸片相反,其中开始槽道基本上与内套筒同轴。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辆车身:车辆底盘:螺栓:安装组件,具有:外管,限定套筒通道,其中外管固定到车辆底盘和车辆车身中之一:内套筒,设置在外管的套筒通道中,其中内套筒限定配置为接收螺栓的螺栓孔,从而外管、内套筒和螺栓协作以将车辆车身连结到车辆底盘:和开始槽道,限定在外管中,从而套筒通道是不完整的圆柱形壳体,其中开始槽道配置为响应于在车辆车身和车辆底盘之间施加的临界差动载荷而打开且允许内套筒从外管分离。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装连结件,配置为与螺栓协作,包括:外管,限定套筒通道:内套筒,限定螺栓孔,所述螺栓孔配置为接收螺栓,其中内套筒设置在外管的套筒通道中:和开始槽道,限定在外管中。
在所述的安装连结件中,开始槽道基本上与内套筒同轴。
所述的安装连结件进一步包括:第一环形凸片,形成在内套筒和外管中之一上。
在所述的安装连结件中,内套筒在外管的套筒通道中形成干涉配合。
在所述的安装连结件中,开始槽道是形成在外管的一个端部中的第一开始槽道,且进一步包括:第二开始槽道,形成在外管的与第一开始槽道相反的端部。
在所述的安装连结件中,开始槽道以与内套筒的轴线成角度地取向。
从用于执行所公开结构、方法或二者的一些最佳模式和其他实施例的下列详细描述可以理解本发明主体的上方特征和优点和其他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经由多个安装连结件连结或附接到车辆底盘部分的车辆车身的一部分示意性等轴视图:
图2A是图1的一个安装连结件的示意性详细平面图:
图2B是从图2A的安装连结件的中间平面截取的图2A所示安装连结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图2A和2B所示的安装连结件的示意性等轴视图,但是其以不同方法制造:
图4是用于附接车身和底盘部分的安装连结件的示意性等轴视图:
图5是用于附接车身和底盘部分的安装连结件的示意性等轴视图:
图6是用于附接车身和底盘部分的安装连结件的示意性等轴视图:
图7是经由安装连结件连结或附接到车辆底盘部分的车辆车身的一部分示意性等轴视图:
图8是具有成角度的开始槽道的安装连结件的示意性等轴视图:和
图9是具有离开的、或成双的开始槽道的安装连结件的示意性等轴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27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