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层建筑救生索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04930.9 | 申请日: | 2015-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47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晨;李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亚晨;李昂 |
主分类号: | A62B1/16 | 分类号: | A62B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地址: | 10001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层建筑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逃生器械,具体说是高层建筑救生索。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发展,高层建筑物(简称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安全逃生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高层建筑中生活、工作的人们,当遇到火灾、爆炸、地震、劫持等事件时,一旦无法及时逃生就会造成伤亡。美国911事件以及国内历次重大高层建筑火灾的伤亡数字表明,事实上目前尚无一种简单便捷的、被普遍接受的高层建筑安全逃生装置(营救或自救)。
为解决高层建筑的安全逃生问题,国内外在实践中曾采用过多种方法,如云梯、直升机、充气垫及一些非正规的临时措施。然而考虑到低成本、安全性、简单便捷、自救互救及普遍适用等原则,首选方案仍是索具类装置,例如救生索。
现有的高层建筑用救生索,通常需要训练后方可熟练使用,在使用中,为了实现下降过程中的减速及安全着陆,使用者(专业人员)需要用手控制摩擦力,或用某种简单器械与手动操作配合控制摩擦力。但这要求救生索的使用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需要训练有素的使用技巧才能确保安全性、可靠性,在灾害或意外事件发生的紧张混乱气氛中,要求未经过训练的普通人、老人、儿童、受伤或昏厥的人依靠现有的高层建筑用救生索实现自救或互救不但危险而且往往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楼层较高的情况下,即便配备了救生索也难以正确、安全的被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高层建筑救生索,结构合理,使用便捷,安全性好,使用简单易于操控,对使用者要求少,免维护,使用寿命长。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高层建筑救生索,包括悬臂,所述悬臂包括:外套筒1和内套筒2,其特征在于:
外套筒1直接固定在窗口或阳台的楼板上且位于天花板下,其前端开口朝向窗外,
内套筒2设于外套筒1内,其前端开口临近且朝向窗外,
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设有滚轮6,使内套筒可在外套筒内滑动,
内套筒2中设有一个首发限速器3和至少一个续发限速器4,最后一个续发限速器4的后面设有尾车7,
首发限速器3、续发限速器4、尾车7之间通过同一根钢丝绳5依次串联,
尾车7的高度高于首发限速器3和续发限速器4的高度,内套筒2的前端开口处设有一与尾车7高度适配的横梁8,横梁8用于阻挡尾车7使其不能脱离悬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设有伸出控制机构,所述伸出控制机构包括:牵引绳11,动滑轮12,锁板13,可断绳14,
动滑轮12设于内套筒后端端面的下部,
牵引绳11的一端固定在外套筒1前端的底面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12后穿入内套筒,该穿入内套筒的另一端通过可断绳14连接到首发限速器3上,
所述可断绳14的强度足够将内套筒2拉出于外套筒1之外,但可断绳的强度小于人的体重,
锁板13设于外套筒1的顶面上,锁板13整体呈L形,外套筒1上设有锁板孔,锁板13的一端与外套筒1的顶面枢接,另一端穿过锁板孔时能将使用状态时的内套筒2限位锁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内套筒2被完全拉出至最大位置时,其前端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为0.5~1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首发限速器3前端端面处设有栓机309,悬吊机构15装配在栓机309上,所述栓机309用于在不使用时与横梁8配合实现对首发限速器3的限位;
在续发限速器4后端端面处设有触发机构409,悬吊机构15装配在触发机构409上,所述触发机构409用于当续发限速器4处于备用状态时与横梁8配合实现对续发限速器4的限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内套筒2前部的底面上设有条形开口槽,条形开口槽的开口连通内套筒2的前端,
首发限速器3上的悬吊机构15从条形开口槽处垂落,
续发限速器4上的悬吊机构15平放于内套筒2中,当续发限速器4移动到条形开口槽处时,续发限速器4上的悬吊机构亦从条形开口槽处垂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悬吊机构15包括:
下端设有悬吊机构挂钩2202的悬吊机构缓冲器220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首发限速器3包括:
限速器外壳体3010,在其内腔中居中设有绳盘轴302和高速轴303,绳盘轴302和高速轴303同轴设置,
高速轴303的一侧设有与其平行设置的中速轴308,中速轴308设于两个框板之间,两个框板与限速器外壳体3010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亚晨;李昂,未经张亚晨;李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049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