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层建筑救生索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004930.9 | 申请日: | 2015-0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47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晨;李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亚晨;李昂 |
| 主分类号: | A62B1/16 | 分类号: | A62B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 地址: | 10001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层建筑 救生 | ||
1.高层建筑救生索,包括悬臂,所述悬臂包括:外套筒(1)和内套筒(2),其特征在于:
外套筒(1)直接固定在窗口或阳台的楼板上且位于天花板下,其前端开口朝向窗外,
内套筒(2)设于外套筒(1)内,其前端开口临近且朝向窗外,
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设有滚轮(6),使内套筒可在外套筒内滑动,
内套筒(2)中设有一个首发限速器(3)和至少一个续发限速器(4),最后一个续发限速器(4)的后面设有尾车(7),
首发限速器(3)、续发限速器(4)、尾车(7)之间通过同一根钢丝绳(5)依次串联,
尾车(7)的高度高于首发限速器(3)和续发限速器(4)的高度,内套筒(2)的前端开口处设有一与尾车(7)高度适配的横梁(8),横梁(8)用于阻挡尾车(7)使其不能脱离悬臂;
所述续发限速器(4)包括:
由两块平行框板构成的主框架(401),其中一个框板上设有触发机构(409),
在两个框板之间,沿长度方向在两端各设有一个槽轮(402),槽轮(402)上设有与其同步转动的低速齿轮(901),
在两个低速齿轮(901)间设有与二者分别啮合的高速齿轮(403),
在钢丝绳入口端的框板上设有张紧器(404),
来自前一级限速器的钢丝绳(5),经过张紧器(404)后,在两个槽轮的外缘平绕n圈,再连接后一级限速器,
高速齿轮(403)的毂盘与高速轴(405)键连接,高速轴(405)设于两个框板之间,
设有触发机构(409)一侧的高速轴(405)端部穿出框板,并与摩擦耗能器(305)连接,该框板的外侧设有与摩擦耗能器适配的刹车机构(307),刹车机构(307)上设有刹车手柄(3011);
所述两个槽轮(402)对称的倾斜设置,倾角的角度按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d—钢丝绳直径;φ—槽轮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救生索,其特征在于:外套筒(1)和内套筒(2)之间设有伸出控制机构,所述伸出控制机构包括:牵引绳(11),动滑轮(12),锁板(13),可断绳(14),
动滑轮(12)设于内套筒后端端面的下部,
牵引绳(11)的一端固定在外套筒(1)前端的底面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12)后穿入内套筒,该穿入内套筒的另一端通过可断绳(14)连接到首发限速器(3)上,
所述可断绳(14)的强度足够将内套筒(2)拉出于外套筒(1)之外,但可断绳的强度小于人的体重,
锁板(13)设于外套筒(1)的顶面上,锁板(13)整体呈L形,外套筒(1)上设有锁板孔,锁板(13)的一端与外套筒(1)的顶面枢接,另一端穿过锁板孔时能将使用状态时的内套筒(2)限位锁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层建筑救生索,其特征在于:内套筒(2)被完全拉出至最大位置时,其前端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为0.5~1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救生索,其特征在于:在首发限速器(3)前端端面处设有栓机(309),悬吊机构(15)装配在栓机(309)上,所述栓机(309)用于在不使用时与横梁(8)配合实现对首发限速器(3)的限位;
在续发限速器(4)后端端面处设有触发机构(409),悬吊机构(15)装配在触发机构(409)上,所述触发机构(409)用于当续发限速器(4)处于备用状态时与横梁(8)配合实现对续发限速器(4)的限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层建筑救生索,其特征在于:内套筒(2)前部的底面上设有条形开口槽,条形开口槽的开口连通内套筒(2)的前端,
首发限速器(3)上的悬吊机构(15)从条形开口槽处垂落,
续发限速器(4)上的悬吊机构(15)平放于内套筒(2)中,当续发限速器(4)移动到条形开口槽处时,续发限速器(4)上的悬吊机构亦从条形开口槽处垂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层建筑救生索,其特征在于:悬吊机构(15)包括:
下端设有悬吊机构挂钩(2202)的悬吊机构缓冲器(22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亚晨;李昂,未经张亚晨;李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0493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