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设备、附属装置及连接缆线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9644.3 | 申请日: | 2014-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9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真治;原田英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73 | 分类号: | H01R13/73;G06F1/16;G06F1/18;H01R13/5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张雨,李婷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设备 附属 装置 连接 缆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附属装置及连接缆线。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电供给至电子设备的电源缆线。此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下述技术:将缆线保护器一体地成形于电源缆线来提高电源缆线的耐久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28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的电子设备、附属装置及连接缆线。
本发明中的电子设备具备被连接端子和旋转抑制部件,前述被连接端子能够与连接缆线连接,前述旋转抑制部件在连接缆线被连接于被连接端子的状态下抑制连接缆线以被连接端子为中心旋转既定量以上。
本发明中的附属装置在将连接缆线向电子设备的被连接端子连接时被使用。附属装置具备嵌合部和突起,前述嵌合部能够嵌合于电子设备的箱体的一部分,前述突起在嵌合部嵌合于电子设备的箱体的一部分的状态下与箱体的外表面相比向外侧突出。突起的位置形成为,在嵌合部被嵌合且连接缆线被连接于被连接端子的状态下,在连接缆线以被连接端子为中心旋转既定量时,该突起与连接缆线抵接。
本发明中的连接缆线具有能够连接于电子设备的被连接端子的连接端子和本发明的附属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的电子设备、附属装置及连接缆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子设备主体的外观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子设备主体的被连接端子露出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子设备主体的被连接端子露出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缆线的外观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将电子设备主体和连接缆线经由附属装置连接的结构的概要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附属装置的正面侧的表面(外观)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附属装置的背面侧的表面(外观)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沿图6中的F-F’线的截面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将电子设备主体和连接缆线经由附属装置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将电子设备主体和连接缆线经由附属装置连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沿图10中的A-A’线的截面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在电子设备主体上装配有附属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装配有附属装置的电子设备主体的侧面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装配有附属装置的电子设备主体的侧面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但是,有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有省略已经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和省略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
另外,发明人(们)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提供附图及以下的说明,并不是意图由此对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主题进行限定。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涉及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附属装置及连接缆线进行说明。
1-1.结构
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具有电子设备主体和附属装置。在电子设备主体上能够将连接缆线连接。
1-1-1.电子设备主体的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子设备主体的外观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主体110是笔记本电脑。电子设备主体110具有上箱体120和下箱体130。上箱体120具有液晶显示器。下箱体130与上箱体120借助铰链连结。在下箱体130的内部配置有电源回路、控制回路、存储装置等。在下箱体130的表面上配置有键盘。键盘是使用者用来操作电子设备的接口。键盘将对应于从使用者接收的指示的信号输出至控制回路。控制回路基于从键盘接收的信号等控制电子设备的工作,在上箱体120的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基于指示等的图像。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子设备主体的被连接端子露出的状态的图。
电子设备主体110具有能够将连接缆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电源缆线)连接的被连接端子210。
被连接端子210与配置于下箱体130的内部的电源回路电连接。通过将电供给至被连接端子210,电子设备主体110进行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96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