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8053.4 | 申请日: | 2014-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2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滨本浩;深渡瀬康平;大竹庆彦;小森晃;松元昂;若野胜喜;古井美绪;宫村宪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H1/22 | 分类号: | B60H1/22;B60H1/32;B60H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0 | 代理人: | 浦彩华,武晨燕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空调 装置 | ||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
热泵装置,所述热泵装置包含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设置在车厢内的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设置在车厢内该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设置在车厢外的车厢外热交换器、第一减压阀和第二减压阀,所述热泵装置是由制冷剂管道将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所述第一减压阀、所述第二减压阀以及所述车厢外热交换器连接而构成的;
车厢内空调机组,所述车厢内空调机组收纳所述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并且具有将空调用空气送向该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和该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的送风机,所述车厢内空调机组构成为:生成已调节好的空气后将所述已调节好的空气供向车厢;以及
空调控制装置,所述空调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热泵装置和所述车厢内空调机组,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控制装置在包括第一除湿制热运转模式和第二除湿制热运转模式的多个运转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来使所述热泵装置工作,在所述第一除湿制热运转模式下,使从所述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所述第一减压阀、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以及所述车厢外热交换器中依次流通来将所述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用作散热器且将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用作吸热器,在所述第二除湿制热运转模式下,使从所述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所述第二减压阀、所述车厢外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中依次流通来将所述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用作散热器且将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用作吸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结霜检测机构,所述结霜检测机构检测所述车厢外热交换器的结霜情况,
当由所述结霜检测机构检测出所述车厢外热交换器发生了结霜时,所述空调控制装置切换为除霜除湿运转模式来使所述热泵装置工作,在所述除霜除湿运转模式下,所述空调控制装置使从所述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车厢内热交换器、所述第一减压阀以及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中依次流通并绕过所述车厢外热交换器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压阀构成为能够改变其减压量,并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侧连接的管道上,
所述第二减压阀构成为能够改变其减压量,并设置在与所述车厢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侧连接的管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压阀以及所述第二减压阀受到所述空调控制装置的控制,
在处于第一除湿制热运转模式时,所述空调控制装置利用所述第一减压阀的减压量来调整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在处于第二除湿制热运转模式时,所述空调控制装置利用所述第二减压阀的减压量来调整所述车厢外热交换器的工作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温度检测机构,所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温度,
所述空调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所述第二车厢内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下游侧的温度,来控制所述第一减压阀以及所述第二减压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内空调机组具有包括除霜吹风模式的多个吹风模式,在所述除霜吹风模式下向车厢的车窗玻璃供给空调风,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吹风模式检测机构,所述吹风模式检测机构检测所述车厢内空调机组是否处于除霜吹风模式,
在由所述吹风模式检测机构检测出所述车厢内空调机组处于除霜吹风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空调控制装置使所述热泵装置在第二除湿制热运转模式下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805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车顶模块固定结构
- 下一篇: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