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合物、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480008866.5 | 申请日: | 2014-0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3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 发明(设计)人: | 相良雄太;田中启之;志津功将;宫崎浩;安达千波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新日铁住金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7D498/04 | 分类号: | C07D498/04;C07D513/04;C09K11/06;H01L51/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87 | 代理人: | 张世俊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发光 材料 有机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发光材料有用的化合物及使用其的有机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业界正盛行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等有机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的研究。尤其是正设法新开发出构成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电子传输材料、电洞传输材料、发光材料等并加以组合而提高发光效率。其中,也可见与利用含有杂芳环的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关的研究,迄今为止已提出有若干提案。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存在于构成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一对电极间的有机层中,使用下述通式[I]或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下述通式中,规定X1及X2表示N或CH,Y1及Y2表示S、O、N-Z(Z为氢原子、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R1~R4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氰基、硝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氧基、烷硫基、芳硫基、环烷基、芳基、杂环基、氨基、烷基氨基、芳基氨基。
[化1]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上述通式[I]或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可在发光层内用作荧光发光材料,或者在电洞注入层或电子注入层中用作载子传输材料。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上述通式[I]或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例示有具有多种结构的化合物,其中也例示有具有以下结构的化合物A。
[化2]
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使用磷光发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在有机层中使用上述通式[I]或通式[II]所包含的化合物。专利文献2中也记载有化合物A作为例示化合物,在实施例中其是用于电洞传输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3407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827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此,关于具有上述通式[I]或通式[II]所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已提出将其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然而,该等通式包含极广范围的化合物,另外,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例也为多样。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效果经具体确认的化合物仅为少数。尤其是上述通式[I]或通式[II]中,作为R1或R2为芳基的情况下取代在该芳基上的取代基的种类,仅列举上述化合物A中所示般的二芳基氨基等。
然而,将上述化合物A作为发光材料用于发光层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不高。因此,为了将同系列的化合物用作发光材料,尚有改良的余地。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不存在启示作为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与类似化合物的结构间的关系的记载。因此,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准确地预测具有类似于效果经确认的化合物的结构的化合物显示出何种性质极为困难。另外,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具体披露结构的上述化合物A在发光效率方面尚有改善余地,但关于采用何种结构可改善发光效率的方面,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并无任何启示。
本发明者等人考虑到该等现有技术的问题,以提供发光效率高的化合物为目的而进行了研究。另外,也将导出作为发光材料有用的化合物的通式,使发光效率高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构成普及为目的而进行了潜心研究。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者等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特定结构的化合物群,并且发现该等化合物群具有作为发光材料的优异性质。又发现,在该等化合物群中,存在作为延迟荧光材料而有用者,明确了可经济地提供发光效率高的有机发光元件。本发明者等人根据该等见解,提供以下的本发明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
[1]一种化合物,其是由下述通式(1)所表示,
通式(1)
D-A-D
[通式(1)中,A为具有下述通式(2)~(5):
[化3]
中的任一个所表示的结构(其中,通式(2)~(5)的结构中的氢原子可被取代为取代基)的二价基,2个D各自独立表示具有选自下述群:
[化4]
中的结构(其中,结构中的氢原子可被取代为取代基)的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新日铁住金化学株式会社,未经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新日铁住金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88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