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材料及其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07546.8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9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小岛甲也;田中守;小川达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04 | 分类号: | G02B1/04;C09K11/06;C09K11/02;G02C7/02;G02B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马妮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材料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材料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因眼睛暴露于紫外线中而造成的不良影响被视为问题。此外,近年来,由于自然光、从办公设备的液晶显示器、智能手机或移动电话等移动设备的显示器等发出的光中包含的蓝色光导致眼睛感到疲劳、疼痛等对眼睛的影响逐渐成为问题,人们逐渐期望减少从紫外线至420nm左右的较短波长的蓝色光在眼睛中所暴露的量。
关于420nm左右的短波长蓝色光对眼睛的影响,在非专利文献1中有记载。
该文献中,验证了因照射411nm和470nm的峰波长不同的蓝色LED光而导致的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大鼠的培养视网膜神经R28细胞)的损伤。结果显示,在411nm处具有峰波长的蓝色光的照射(4.5W/m2)在24小时以内引起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细胞死亡,相对于此,对于在470nm处具有峰波长的蓝色光而言,即使照射相同的量,细胞也未发生变化,表明抑制在400~420nm波长的光中的暴露对于预防眼睛损伤是重要的。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用富勒烯类作为蓝色光的吸收成分的光学物品。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含有具有特定的吸收波长的色素和紫外线吸收剂的防眩光学元件。该文献中记载了防眩光学元件能阻断短波长侧可见光区。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含有透明性热塑性树脂、具有特定的吸收波长的紫外线吸收剂和氧化铁微粒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由该组合物得到的成型体。该文献中记载了该成型体吸收420nm的波长的光的能力优异,眼球保护效果优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39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12/165050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2006/087880号小册子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Th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vol.34,Iss.4,548-58,(2011)
发明内容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而言,由于因富勒烯类而导致的宽的可见光吸收光谱,因而得到的光学物品有颜色,外观上存在问题。
对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而言,由于在可见光区域中在比视感度高的450~800nm处也具有大的吸收,因此,得到的透镜等的光学元件有颜色,在外观方面存在改善余地。
对于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而言,由于添加氧化铁微粒,所以成型体有时发生着色,在眼镜透镜等要求透明性的领域中,在外观上存在问题。另外,使用了聚碳酸酯树脂作为透明性热塑性树脂,在折射率、阿贝数等光学物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可如下所示。
[1]一种光学材料,其包含荧光体和紫外线吸收剂,所述荧光体在220~500nm具有激发波长,在380~650nm具有荧光波长,在350~400nm具有极大激发波长,并且在400~500nm具有最大荧光波长,所述光学材料在厚度为2mm时测得的透过率满足下述(1)~(3)的特性:
(1)波长440nm的透光率为80%以上。
(2)波长420nm的透光率为70%以下。
(3)波长410nm的透光率为5%以下。
[2]如[1]所述的光学材料,其中,相对于上述荧光体,包含2重量倍以上的上述紫外线吸收剂。
[3]如[1]或[2]所述的光学材料,其中,上述荧光体包含苯并噁唑类及/或香豆素类而成。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材料,其中,上述紫外线吸收剂为选自苯并三唑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及水杨酸酯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材料,其具有透镜基材、和根据需要层叠的膜层和涂覆层,
上述荧光体及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包含于上述透镜基材、上述膜层及上述涂覆层中的至少一者中。
[6]如[1]、[3]~[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材料,其具有透镜基材、和根据需要层叠的膜层和涂覆层,
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包含于上述透镜基材的至少一面的表面附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75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