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酯类增塑剂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1044.4 | 申请日: | 2014-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4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美然;金显圭;郑茶苑;高东铉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K5/12 | 分类号: | C08K5/12;C07C69/82;C08L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朱梅;张皓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塑剂 制备 方法 以及 通过 | ||
1.一种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包含:
使由如下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由如下化学式2表示的第一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步骤,
【化学式1】
【化学式2】
R-OH
在上式中,
R′为非支链或包含一个以上的支链的C6-C12的烷基,
R为非支链或包含一个以上的支链的C4-C12的烷基,
R与R′互不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使由如下化学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由如下化学式4表示的第二醇发生酯化反应而得到的,
【化学式3】
【化学式4】
Rt-OH
在上式中,
R′为非支链或包含一个以上的支链的C6-C12的烷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与由所述化学式2表示的第一醇的摩尔比为1:0.005~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化学式2表示的第一醇的添加量相对于由所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100重量份为0.1~89.9重量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化学式2表示的第一醇的添加量相对于由所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100重量份为3~50重量份。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化学式2表示的第一醇的沸点与所述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相比较低。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酯交换反应在120℃~19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酯交换反应为无催化剂反应。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酯化反应在80℃~27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剂为,含有Sn类或Ti类的有机金属催化剂、含有磺酸类或硫酸类的酸催化剂、或者它们的混合催化剂。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化学式3表示的化合物与由所述化学式4表示的第二醇的使用量之比为,以摩尔比计1:1~7。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酯交换反应之后,对未反应的由化学式2表示的第一醇和反应副产物进行蒸馏,将其去除的步骤。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化学式1的R′的碳原子数与所述化学式2的R的碳原子数相比较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化学式1的R′具有一个以上的支链时,化学式2的R为非支链,而当化学式1的R′为非支链时,化学式2的R具有一个以上的支链。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包含选自对苯二甲酸二辛酯、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TP)以及对苯二甲酸二(2-丙基庚基)酯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化学式2表示的第一醇包含选自丁醇以及2-丙基庚醇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酯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为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TP),由化学式2表示的第一醇为丁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104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