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发动机水泵的皮带轮及发动机水泵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733686.0 | 申请日: | 2014-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7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 发明(设计)人: | 付友;由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
| 主分类号: | F16H55/36 | 分类号: | F16H55/36;F04D29/58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汪青 |
| 地址: | 21513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发动机 水泵 皮带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冷却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水泵的皮带轮就发动机水泵。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水泵是通过皮带带动皮带轮进行工作的,一般水泵皮带轮采用光轮设计,采用背覆式皮带驱动。现有技术中,皮带轮包括具有轴孔的安装部及具有皮带驱动面的皮带驱动部,安装部与皮带驱动部之间通过回转支撑部连接。
发动机水泵通常在高温、高转速、激烈摩擦的环境下工作,轴连轴承摩擦产生大量的热,而且受轴连轴承的空间位置限制,散热面积小,热量在轴连轴承与传动轴摩擦处积聚,导致轴连轴承损坏、传动轴倾斜、润滑脂外漏,从而导致水泵工作失效。
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水泵的轴连轴承摩擦产生的热量主要采用水泵的壳体被动散热,散热效率低,受环境流场影响因素较高,水泵高速运转或恶劣环境下存在散热不足,水泵容易失效,可靠性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发动机水泵的皮带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水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发动机水泵的皮带轮,所述皮带轮包括具有轴孔的安装部及具有皮带驱动面的皮带驱动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皮带驱动部之间通过回转支撑部连接,所述回转支撑部上沿所述皮带轮的周向方向设置有多个叶片。
所述回转支撑部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皮带轮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所述叶片连接在所述通孔的孔边缘上。
每个所述通孔对应设置一个所述叶片。
所述皮带驱动部为圆筒形皮带驱动部,所述圆筒形皮带驱动部的外表面为所述皮带驱动面,所述圆筒形皮带驱动部的一端部与所述回转支撑部的外边缘相连接,所述叶片和所述皮带驱动部位于所述回转支撑部的同侧。
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皮带轮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叶片在所述回转支撑部的高度小于所述皮带驱动部在所述回转支撑部的高度。
所述回转支撑部为具有中心孔的圆盘形回转支撑部,所述安装部为圆筒形安装部,所述圆筒形安装部的一端部与所述中心孔的孔边缘连接,所述中心孔与所述圆筒形安装部的筒内腔共同形成所述轴孔,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皮带驱动部分别位于所述回转支撑部的相对两侧。
所述安装部、皮带驱动部、回转支撑部和叶片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水泵,包括壳体、一端部穿过所述壳体并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传动轴、位于所述壳体内且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所述一端部上的叶轮、及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并位于所述壳体外的皮带轮,所述壳体与所述传动轴通过套设在所述传动轴上的轴连轴承连接,所述皮带轮为上述所述的皮带轮。
所述皮带轮的设置有所述叶片的一侧面面向所述壳体设置。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皮带轮在回转支撑部上设有叶片,使得该皮带轮形成了一个带风扇功能的皮带轮。将该皮带轮应用到发动机水泵上,皮带轮运转,叶片将风导向水泵壳体,对轴连轴承处壳体进行风冷散热,只要水泵运转就会形成对轴连轴承处壳体持续的风冷作用,解决了水泵轴连轴承散热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水泵的可靠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皮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皮带轮;101、皮带驱动部;102、回转支撑部;103、安装部;104、轴孔;105、通孔;106、叶片;2、传动轴;3、轴连轴承;4、壳体;5、叶轮;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一种用于发动机水泵的皮带轮1,该皮带轮1包括具有轴孔104的安装部103及具有皮带驱动面的皮带驱动部101,安装部103与皮带驱动部101之间通过回转支撑部102连接,回转支撑部102上沿皮带轮1的周向方向设置有多个叶片106。
在回转支撑部102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05,多个通孔105沿皮带轮1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叶片106连接在通孔105的孔边缘上。每个通孔105对应设置一个叶片1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未经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336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变速器及其换挡器
- 下一篇:斜齿式蜗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