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卡与移动终端电池的复合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95532.7 | 申请日: | 2014-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56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达;李庆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卡美循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张妍;包姝晴 |
| 地址: | 200090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卡 移动 终端 电池 复合 结构 | ||
1.一种智能卡与移动终端电池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卡设置有绝缘的卡体层(30),和封装在该卡体层(30)内的感应天线(31);所述感应天线(31)通过与相应的非接触式芯片(32)电路连接形成回路,使外部相匹配的读写装置通过无线射频识别与所述非接触式芯片(32)进行数据交换;
所述智能卡与移动终端电池的复合结构设置于移动终端内,该复合结构设置有阻隔电磁干扰信号的屏蔽层(20),使所述卡体层(30)、屏蔽层(20)与电池(10)相互贴近;
其中,所述屏蔽层(20)的内侧对着电池(10)的外侧,该屏蔽层(20)的外侧对着卡体层(30)的内侧;所述卡体层(30)的外侧对着移动终端的外壳内侧,并使所述移动终端外壳上设置的感应区与卡体层(30)内感应天线(31)的位置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层(20)是镍锌铁氧体材料制成的薄片或薄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电路连接的所述非接触式芯片(32)及感应天线(31),一起封装在所述卡体层(30)中;
或者,单独封装在卡体层(30)中的所述感应天线(31),通过引出至该卡体层(30)外的触点组(311),与位于卡体层(30)外的非接触式芯片(32)上的电极相互导通,形成电路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电池(10),包含包装层(12)和具有金属壳体的电池本体(11);
从电池(10)到移动终端的感应区之间,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为所述电池本体(11)、包装层(12)、屏蔽层(20)、卡体层(30),以及所述感应区;其中所述包装层(12)将电池本体(11)单独包裹起来;
或者,从电池(10)到移动终端的感应区之间,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为所述电池本体(11)、屏蔽层(20)、包装层(12)、卡体层(30),以及所述感应区;其中所述包装层(12)将电池本体(11)及屏蔽层(20)一起包裹起来;
或者,从电池(10)到移动终端的感应区之间,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为所述电池本体(11)、屏蔽层(20)、卡体层(30)、包装层(12),以及所述感应区;其中所述包装层(12)将电池本体(11)、屏蔽层(20)及卡体层(30)一起包裹起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10)是NFC电池,其包含包装层(12)、所述屏蔽层(20)、具有金属壳体的电池本体(11),以及封装有NFC射频天线(51)的天线层(50);
所述NFC射频天线(51)通过引出至该天线层(50)外的触点组,与位于天线层(50)外的NFC芯片上的电极相互导通,形成所述NFC射频天线(51)与NFC芯片之间的电路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电池(10)到移动终端的感应区之间,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为所述电池本体(11)、屏蔽层(20)、天线层(50)、包装层(12)、卡体层(30),以及所述感应区;其中所述包装层(12)将电池本体(11)、屏蔽层(20)、天线层(50)一起包裹起来;
或者,从电池(10)到移动终端的感应区之间,由内至外依次设置为所述电池本体(11)、屏蔽层(20)、天线层(50)与卡体层(30)、包装层(12),以及所述感应区;其中所述包装层(12)将电池本体(11)、屏蔽层(20)、天线层(50)与卡体层(30)一起包裹起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装层(12)将电池本体(11)、屏蔽层(20)、天线层(50)与卡体层(30)一起包裹起来时,所述天线层(50)与卡体层(30)位于不同平面,其中使天线层(50)连接在卡体层(30) 的内侧,或使所述卡体层(30)连接在天线层(50)的内侧;
或者,所述天线层(50)与卡体层(30)位于同一平面,其中使该天线层(50)与卡体层(30)为相互独立封装的两个部件,或者使该天线层(50)与卡体层(30)封装在同一个部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卡美循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卡美循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9553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电子学生证及其进校屏蔽电话的系统
- 下一篇:智能防伪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