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675272.7 | 申请日: | 2014-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10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黎;王捷;孙义;雷蕾;付江涛;赵凤云;孙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96;B01D53/48;B01D53/50;B01D53/52;C01B17/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杰 |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液硫槽 尾气 氧化 吸收 装置 | ||
1.一种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塔体、储液箱和高压泵,所述储液箱焊接在塔体底端,所述两个塔体由中心隔板隔开,所述塔体的两端分别开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塔体内部的两端区域为缓冲区,所述塔体内部的中间区域为塔身,所述塔身通过舱室隔板被分隔成舱室,所述舱室顶部安装有喷淋装料口,所述喷淋装料口通过法兰与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固定连接,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通过球阀与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连接,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一端伸入到所述塔体内;所述储液箱的两端分别开有反应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和再生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所述储液箱通过隔板分隔成反应后氧化吸收液储液室和再生后氧化吸收液储液室,所述再生后氧化吸收液排液口与高压泵连接,所述高压泵与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塔体的底部焊接有引流斜板,所述引流斜板的下端靠近进气口一端与所述中心隔板之间安装有水平隔板,所述引流斜板的下端开有引流凹槽,所述引流凹槽的下部开有引流口,所述引流口与所述隔板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斜板向下倾斜,所述引流斜板与垂直面的角度为60°~80°,所述引流斜板的下端与所述中心隔板的水平距离为单个所述塔身宽度的1/10~1/5;所述水平隔板的长度与所述中心隔板的下底长度相同;所述引流凹槽呈横置的直角梯形,所述引流凹槽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与两块所述引流斜板的下端焊接,所述引流凹槽的斜面与所述中心隔板斜边焊接,所述引流凹槽斜面的长度与所述中心隔板斜边的长度相同,所述引流凹槽斜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中心隔板斜边的倾斜角度相同,所述引流口的高度为所述引流凹槽下底长度的1/5~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安装有阀门开关,所述高压泵与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总管之间安装有液体流量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的长宽高比例为2~2.4:1:1;所述中心隔板的上部为长方形,下部为直角梯形,所述长方形长度与所述塔身长度相同,所述长方形宽度为所述塔体高度的1.5~1.7倍,所述直角梯形的上底与所述长方形的长度相同,所述直角梯形的下底长度为所述塔身长度的1/8~1/6,所述直角梯形斜边与水平面的角度为10°~15°,所述直角梯形的直角边靠近所述进气口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液硫槽尾气氧化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身由五块舱室隔板垂直平均分隔成四个舱室,所述每个舱室顶部设置有两个喷淋装料口,所述喷淋装料口的形状为圆形,所述每个舱室的中心线垂直穿过该舱室对应的两个喷淋装料口间圆心连线的中点,所述氧化吸收液喷淋支管伸入塔体内部的一端安装有喷头,喷头伸入所述塔体内的长度为所述塔身高度的1/20~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7527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