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摆动料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35062.5 | 申请日: | 2014-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33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赵东楼;赵东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康迪纳电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90/08 | 分类号: | B65D90/08;B65D88/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5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摆动 料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颗粒状物料输送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输送固体颗粒状物料的料斗。
背景技术
目前给料用的料斗大多数结构为立式布设的漏斗形,料斗的上端为进料口,下端为出料口,下端出料设置在给料机的传送带的上方,物料自上而下向料斗投喂时,靠物料的自身的重力下落至给料机的传送带上,从而传送至锅炉内,由于料斗多为上大下小的锥管状结构,物料越向下流动时,通流面积越小,物料与斗壁、物料与物料之间的摩擦力和挤压力越来越大;当物料颗粒小、灰份大、湿度大、黏性大时,物料与料斗内的流动性非常差,经常会发生堵塞现象,物料一旦堵塞会严重影响设备安全。当物料发生堵塞现象时,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的方法如:振动器、人工大锤、空气炮等实施对料斗外壁的撞击以使得料斗内部的物料产生振动,从而达到缓解堵塞的问题,然而对于湿度、黏性较大的物料时,振动器使得料斗内原本就已经堵塞的物料进一步的得到了振荡敦实,原本堵塞的物料振荡成了料柱,情况也愈加恶劣,因此通过振荡敲击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堵塞问题,特别是湿度及黏性大的物料反而会愈加严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摆动料斗,能够确保物料顺利实施落料。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摆动料斗,包括上下方向顺序布置的料斗单元,料斗单元呈上大、下小的锥管状设置,相邻布置的料斗单元的下管口插置于上管口内,料斗单元之间通过浮动连接单元连接,所述料斗单元上还设置有激振机构,所述激振机构提供料斗单元浮动的振荡动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相邻料斗单元之间通过浮动连接单元连接,当物料在料斗单元无法畅通造成严重堵塞时,利用激振机构实施对料斗单元的振荡动作,可使得料斗单元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形成不同方向的推力,各级料斗单元于浮动连接单元上呈现摆动的姿态,进而可使得相邻的料斗单元的管芯平面呈现错位的摆动姿态,进而可破坏物料的团聚力,进而可将料柱破碎,起到预防与消除物料聚团、结拱、搭桥、料柱现象的发生,确保物料于料斗单元内顺利畅通,该料斗尤其适用于火力发电厂掺烧煤泥较多的煤料及劣质粉煤,是一种环保型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浮动连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浮动连接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两种实施例中的相邻料斗单元之间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密封圈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激振机构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插板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摆动料斗,包括上下方向顺序布置的料斗单元10,料斗单元10呈上大、下小的锥管状设置,相邻布置的料斗单元10的下管口插置于上管口内,料斗单元10之间通过浮动连接单元30连接,所述料斗单元10上还设置有激振机构80,所述激振机构80提供料斗单元10浮动的振荡动作。
相邻料斗单元10之间通过浮动连接单元30连接,组合后为多级虾米曲线结构形式的摆动料斗,上下方向顺序布置的料斗单元10的管腔构成物料通过的通道;物料向最高端的料斗单元10投喂,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利用仿生学原理,物料下落过程中在各个方向冲击力的作用下,形成不同方向的推动力使得料斗单元10能够在可控幅度内自然蛇形摆动,推进料流向下运动。当物料在料斗10内堵塞时,利用激振机构80实施对料斗单元10的振荡动作,可使得料斗单元10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形成不同方向的推力,各级料斗单元10于浮动连接单元10上呈现摆动的姿态,进而可使得相邻的料斗单元10的管芯呈现错位,进而使得料柱断裂破碎,起到预防与消除物料聚团、结拱、搭桥、料柱现象的发生,确保物料于料斗单元10内顺利畅通。该料斗适用于高水分及高粘性物料的输送,尤其适用于火力发电厂掺烧煤泥较多的煤料及劣质粉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相邻料斗单元10衔接位置处上设置有密封圈20,利用密封圈20与相邻料斗单元10的管口所在的外壁位置处贴合,可实现料斗单元10之间的密封,避免物料从相邻的料斗单元10的管口之间的缝隙中掉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康迪纳电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康迪纳电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350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