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三轮车车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81754.6 | 申请日: | 2014-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72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皮广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新之秀车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K5/06 | 分类号: | B62K5/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132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三轮车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属于电动三轮车领域,具体涉及配置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车架。
背景技术
电动三轮车是以电瓶为动力、由电机进行驱动的拉货或载人用三轮运输工具。电瓶可以是低廉的铅酸电瓶,也可以是较为高级的锂电瓶。同时,为保证电动三轮车的续航能力,有的电动三轮车还在车架上额外配置有增程器(所谓增程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汽油发电机),在电瓶电量较低时,可启动增程器以保证足够的电力继续驱动电动三轮车行驶。
目前,这类配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存在以下问题:车架结构较为复杂、焊接点多、强度不够可能引起主梁断裂;支撑增程器的支撑结构通常布置在车架的座椅下面,可导致座椅温度高,降低乘坐的舒适度;支撑电瓶的空间较小并且固定,无法适应电瓶种类或数量的变化,电瓶空间可调整性低。此外,增程器油箱也与增程器连为一体,必然导致增程器在车架上的支撑更接近地面因而可能影响三轮车的通过性。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合理支撑增程器,并能有效利用空间以布置电瓶、增程器油箱的电动三轮车车架。
实用新型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案为:该电动三轮车车架包括主梁、副梁及座椅支架,在副梁上靠后地设置有用于支撑增程器的支撑横梁,由此在该副梁后部形成一个增程器容纳空间,而在其前部则形成为一个可放置电瓶的电瓶容纳空间。
在第一方案基础上,其中的座椅支架设置为长方形盒状,横跨地安放在副梁前部上方的主梁上,其左、右中任一侧设有开孔,与该开孔相适应地可在其中容纳安装增程器的油箱,从而形成油箱容纳空间,而另一侧则可形成为独立的杂物容纳空间。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该座椅支架还可设置为可朝前枢轴地翻转。
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增程器容纳空间和所述电瓶容纳空间之间可拆装地设置有可前、后换位的隔板。
在以上各方案的基础上,主梁被设计为包括:上主梁,其俯视状态下呈U形,用于支撑车厢、座椅;下主梁,其侧视状态下呈勺状,其与副梁配合形成增程器、电瓶容纳空间,并用于驾乘人员踏脚及转向系统的连接;下主梁的勺柄部与上主梁相连,其中部左、右侧各通过一竖梁与上主梁的前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将增程器设计为支撑在副梁的后部,远离座椅,增程器工作时散发的热量不致影响座椅及其上驾乘人员。可拆装并且可前、后换位的隔板的设置,可按预设空间大小,通过隔板将预设数量、体积较小的电瓶(如锂电瓶)放置在预设空间内;而在用户希望更换为预设数量、体积较大的电瓶(如铅酸电瓶)时,则可将隔板向增程器容纳空间后移,以适当减小增程器容纳空间而相应增大电瓶的存放空间,由此增加电瓶容纳空间的可调节性。长方形盒状座椅支架的设置,一方面增加了油箱的容纳空间及杂物容纳箱,合理利用了空间;另一方面,油箱与增程器分开设置,可有效利用车架的高度空间,并保证了三轮车的有效通过性。此外,将主梁设置为由上、下主梁连接而成,结构简单、强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三轮车车架的侧视方向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动三轮车车架的俯视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说明中所涉及到的方向,以驾乘人员入座后方位为准,其前、后、左、右方为“前”、“后”、“左”、“右”。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动三轮车车架,包括由上、下主梁1、2所构成的主梁、副梁4及座椅支架3。
上主梁1,其俯视状态下呈U形,可一体由矩形钢管弯制而成,也可由左、右侧梁(图中未标注)及第一横梁11通过焊接的方式构成,本实施例采取分段焊接方式。在上主梁1的中部,连接有第二横梁12;靠近尾端,连接有第三横梁13。上主梁1主要用于在其前端支撑座椅3,除座椅3外,其上将主要用于支撑电动三轮车的车厢。
下主梁2,其侧视状态下呈勺状,其包括左、右侧梁(图中未标注)及前梁22。每一侧梁均由矩形钢管一次性弯制而成(目的是减少焊点,增加强度);前梁22为高强度圆形钢管、两端设有封头(图中未标注),并在靠近封头的内侧分别与左、右侧梁的前端通过焊接永久性连接;在左、右侧梁勺状底部靠近前端间,连接有一下横梁21;一个龙骨5,其下端与下横梁21的中部焊接相连,其上端与前梁22的中部焊接相连;在龙骨5的上部末端,设置有可连接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手把或方向盘、转向轴、前轮及减震等)的立管6。下横梁21及与之相连的左、右侧梁,可用于形成驾乘人员的踏脚地板(图中未标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新之秀车业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新之秀车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817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儿童骑乘车结构
 - 下一篇:一种自行车前灯、电喇叭连接控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