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腔三涡轮式液力缓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4151.3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39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耿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雷姆斯汽车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57/02 | 分类号: | F16D5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腔三 涡轮 式液力缓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腔三涡轮式液力缓速器。
背景技术
液力缓速器是一种旋转阻尼装置,广泛应用于大、中型车辆上。
液力缓速器的工作过程如下:压缩空气将储油箱内的机油经油路压进缓速器内,转子带动油液绕轴线旋转;同时,油液沿叶片方向运动,甩向定子。定子叶片对油液产生反作用,油液流出定子再转回来冲击转子,这样就形成对转子的阻力矩,阻碍转子的转动,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减速作用。工作液在运动过程中使进出口形成压力差,油液循环流动,通过热交换器时,热量被来自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水带走。
现有技术中液力缓速器中仅包括一组耦合涡轮,也就是通过相对的一组定子叶片和转子叶片形成的一个工作区域来阻尼制动的,为了获得更大的制动力矩需要增加定子和转子的直径,使得液力缓速器占用较大空间,及较大的自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单腔双涡轮式液力缓速体积大扭矩小,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了一种双腔三涡轮式液力缓速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双腔三涡轮式液力缓速器,包括缓速器壳体、缓速器壳体内依次平行设置的第一涡轮、第二涡轮和第三涡轮、储油箱以及缓速器主轴,所述第二涡轮为双侧叶轮式涡轮,所述第一涡轮和第三涡轮分别固定在壳体上作为定子,所述第二涡轮作为转子固定在缓速器主轴上与车辆传动系统联动,所述第一涡轮与第二涡轮一侧相对构成的第一工作腔、所述第三涡轮与第二涡轮另一侧相对构成第二工作腔,所述储油箱与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相通。双腔三涡轮结构具有小直径大扭矩的特点。
优选地是,所述第一涡轮的叶轮、第二涡轮的两侧叶轮和第三涡轮的叶轮均为闭式叶轮,所述闭式叶轮包括底盘、设置在底盘上的内环壳体、设置在底盘上的外环壳体、内环壳体与外环壳体之间的环形叶轮槽以及轴向分布将环形叶轮槽分割成若干区域的叶片。也就是说,所述闭式叶轮上由底盘、内环壳体、外环壳体和相邻叶片围成的区域仅有与底盘相对的一面未封闭,如碗状结构,闭式叶轮与开式叶轮相比,产生的扭矩更大。
优选地是,均布在所述叶轮槽内的叶片为31-33个,所述叶片与轴向的倾角为30-50°。
优选地是,所述第二涡轮的两侧叶轮的叶片在径向看去呈八字形设置。
优选地是,所述第二涡轮的两侧叶轮的叶片,其根部为依次穿插等距设置。
优选地是,所述储油箱与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之间通过双向阀相通,所述双向阀设置在储油箱下部或底部,所述储油箱上部或顶部设有第一压缩空气入口,所述壳体上部或顶部设有与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相通的第二压缩空气入口。通过第一压缩空气入口和第二压缩空气入口交替输入压缩空气实现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内油液的循环。
优选地是,所述缓速器主轴依次穿过壳体和第一涡轮或者依次穿过壳体和第三涡轮,缓速器主轴与壳体之间设置第一轴承,所述缓速器主轴与第一涡轮或者第三涡轮之间设置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为相对设置的一对推力圆锥滚柱轴承。保证了主轴径向安装的刚度和精度。
优选地是,所述缓速器主轴通过旁路斜齿轮与车辆传动系统相连,采用并联方式传递制动力。所述车辆传动系统可以为传动轴、变速器输出端或取力器等。
优选地是,所述壳体上部或顶部还设有与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相通的排气孔,壳体上部或顶部还设有与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相通的排油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以双腔三涡轮结构代替现有单腔双涡轮的方案,使得液力缓速器具有小直径大扭矩的特点,结构紧凑,耐用,重量更轻,与同直径单腔双涡轮缓速器相比,可以提供更大的制动力矩,并在产生同等扭矩情况下,自重减轻50%以上。单一主轴使得安装和维修更方便,造价更低,可以广泛与各种型号变速器配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腔三涡轮式液力缓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涡轮的半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图4是图2的左视图;
图5是图3中A-A向局部剖视图。
图中所示:1-壳体,11-第二压缩空气入口,12-排气孔,13-排油孔,2-第一涡轮,3-第二涡轮,31-底盘,32-内环壳体,33-外环壳体,34-叶轮槽,35-叶片,4-第三涡轮,51-第一工作腔,52-第二工作腔,6-储油箱,61-双向阀,62-第一压缩空气入口,7-缓速器主轴,71-第一轴承,72-第二轴承,73-旁路斜齿轮,8-传动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雷姆斯汽车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雷姆斯汽车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41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球阀法兰复合轧环成形方法
- 下一篇:一种应用程序交互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