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自降温式中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2120.4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03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增名;潘震;杨姗姗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周晓萍;雷秋芬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降温 式中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用自降温式中冷器。
背景技术
中冷器常用于大型柴油内燃机,主要作用是降低增压空气的温度,进一步提高增压空气的密度,提高柴油机的功率和降低柴油机的热负荷。现有技术中,内燃机广泛使用气-气换热的中冷器,高温的压缩空气流经带有内翅片或者无内翅片的管道,管道外常温的冷空气则从带有百叶窗的波纹散热带经过,实现冷空气与压缩热空气的热交换。
由于受冷空气进入位置的限制,中冷器必须布置在中网进气位置,布置位置不灵活;而且为了增大换热效率,此种结构的中冷器一般体积都很大,机舱布置困难;此外,中冷器散热时与散热器和冷凝器相互遮挡,前端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自降温式中冷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中冷器体积大不便布置以及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自降温式中冷器,包括空气层和制冷剂层,所述空气层包括换热芯体、连通在换热芯体两端的中冷进气口和中冷出气口,所述制冷剂层包括制冷剂进口压板组、上集液管、前排扁管、中排扁管、后排扁管、下集液管和制冷剂出口压板组;所述制冷剂进口压板组位于换热芯体设置中冷出气口的同一端,制冷剂出口压板组位于换热芯体设置中冷进气口的同一端;所述上集液管和下集液管分别焊接在换热芯体的上、下两侧,上集液管与制冷剂进口压板组连通,下集液管与制冷剂出口压板组连通;所述前排扁管、中排扁管和后排扁管位于换热芯体内,并从制冷剂进口压板组一侧依次间隔连通在上集液管和下集液管之间;所述上集液管内对应前排扁管与中排扁管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一隔板,上集液管内对应后排扁管与上集液管靠近制冷剂出口压板组的端部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二隔板,所述下集液管内对应中排扁管与后排扁管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三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前排扁管、中排扁管和后排扁管的结构相同,均由从前向后间隔设置的3~5层扁管组成,扁管的上、下两端对应与上集液管和下集液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相邻的两层扁管之间焊接若干翅片。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翅片在两层扁管之间呈首尾相接的波浪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剂进口压板组通过管路连通汽车空调系统的蒸发器,所述制冷剂出口压板组通过管路连接汽车空调系统的压缩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自降温式中冷器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降温式中冷器利用蒸发器换热后的制冷剂蒸汽与压缩空气换热,可以极大的缩小自身体积,节约机舱空间;并且因不需要外界空气散热,可以不用布置在中网进气位置,中冷器布置更加灵活,且可以与其他零件集成;散热无遮挡,迎风面积大,提高了前端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扁管与翅片组合形式的制冷剂蒸汽流通管路,实现在换热芯体内与压缩空气热交换,通过翅片增大了热交换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E-E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换热芯体,2-中冷进气口,3-中冷出气口,4-制冷剂进口压板组,5-制冷剂出口压板组,6-上集液管,61-第一隔板,62-第二隔板,7-下集液管,71-第三隔板,8-前排扁管,9-中排扁管,10-后排扁管,11-制冷剂蒸汽,12-压缩空气,13-扁管,14-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汽车自降温式中冷器, 如图1~3所示,包括空气层和制冷剂层。所述空气层包括换热芯体1、中冷进气口2和中冷出气口3,所述制冷剂层包括制冷剂进口压板组4、上集液管6、前排扁管8、中排扁管9、后排扁管10、下集液管7和制冷剂出口压板组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21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结构的电子油门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