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支撑汽车门防撞梁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51849.3 | 申请日: | 2014-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61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良;范蔚锋;周枫;冯绍耕;张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支撑 汽车 门防撞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支撑汽车门防撞梁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的安全性、低油耗、低成本、易实施、高质量、轻量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汽车企业的重视和青睐。为了提高车辆侧碰的安全性,现有技术通常在车门上安装防撞梁,所述防撞杆在发生侧碰过程中,会朝向车身挤压,以降低乘员可能遭受的来自外部的冲击,但是,防撞梁向车内过大的侵入量会给车内乘员带来极大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支撑汽车门防撞梁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对汽车门上的防撞梁进行有效支撑,保证汽车的侧碰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支撑汽车门防撞梁的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侧围内板和车身门槛内板之间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面及与所述支撑面连接的固定壁,所述支撑面与设置在车门上的防撞梁相对设置,所述支撑面的一端通过结构胶粘接在所述车身侧围内板上,所述固定壁与所述车身门槛内板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防撞梁部分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防撞梁的重合范围的长度为50mm-80mm。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上开设有沉台孔。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侧围内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支撑面粘接的坡面,所述坡面与所述支撑面之间形成30°-60°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坡面的宽度大于10mm。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和所述固定壁由钢板一体冲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支撑汽车门防撞梁的装置结构简单、装配方便,通过在车身侧围内板和车身门槛内板上固定用于支撑车门防撞梁的支撑架,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侧碰性能,避免防撞梁向车内侵入量过大而对车内乘员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用于支撑汽车门防撞梁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用于支撑汽车门防撞梁的装置的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支撑汽车门防撞梁的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侧围内板1和车身门槛内板2之间的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包括支撑面31及与所述支撑面31连接的固定壁32,所述支撑面31与设置在车门上的防撞梁4相对设置,所述支撑面31的一端通过结构胶粘接在所述车身侧围内板1上,所述固定壁32与所述车身门槛内板2焊接连接。
为了保证所述支撑架3能够对防撞梁4的有效支撑,所述支撑面31优选地与所述防撞梁4部分重合,更优选地,所述支撑面31与所述防撞梁4的重合范围的长度为50mm-80mm。当然,上述支撑面31与防撞梁4的重合范围的长度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装配情况及防撞梁长度对重合方位长度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面31上开设有沉台孔,所述沉台孔能够加强防撞梁传递路径的结构强度,避免防撞梁向车内的侵入量过大,从而降低发生撞击时防撞梁对车内乘员带来的伤害。此外,在支撑面上开设沉台孔,还能够有效地降低支撑架3的重量,起到了减重的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沉台孔的设置数量及位置并未做出具体限定,只要所述沉台孔能够保证所述支撑架的支撑强度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车身侧围内板1上优选地设置有与所述支撑面31粘接的坡面,所述坡面与所述支撑面31之间形成30°-60°的夹角,所述支撑面31与所述坡面以30°-60°的角度进行搭接,从而方便在所述支撑面31与所述坡面的夹角中填充结构胶进行粘接,30°-60°的夹角能够有效地保证结构胶在上料过程不被刮掉,并且保证以最大限度地将支撑力传递到其他零件上去。当然,所述坡面与所述支撑面31之间形成30°-60°的夹角仅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的装配需要对坡面与所述支撑面31之间的夹角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处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518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式装甲靶车驾驶舱滑盖组件
- 下一篇:一种农场车的前双叉式独立悬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