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收放起落架及具有其的航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36163.7 | 申请日: | 2014-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3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沈北梁;刘振强;王正;刘卫朋;张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H27/32 | 分类号: | A63H27/3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永生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落架 具有 航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收放起落架及具有其的航模。
背景技术
现有航模的起落架多是通过蜗杆传动来实现,在起落架收起和放下后没有死点可以用来的锁住起落架,工作可靠性差,且传动机构复杂,重量大,价格相应的比较高;航模的起落架还有采用杠杆原理来控制收起和放下起落架,虽然结构简单,但可靠度不高,强度低;且航模降落时受地面冲击力较大,航模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的收放起落架及具有其的航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收放起落架,包括主杆和设在主杆一端的机轮,还包括基座、电机、摇臂、连接杆、主连杆、主杆拉杆,所述电机固定在基座上,所述主连杆和主杆另一端铰接在基座上,所述摇臂一端与电机的转轴相连,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摇臂另一端相铰接,所述主连杆一端与连接杆另一端相铰接,所述主连杆另一端与主杆拉杆一端相铰接,主杆拉杆另一端与主杆相铰接。
所述主杆一端设有套筒,所述套筒内设有减震弹簧,所述机轮的支杆插在套筒内与减震弹簧相连。
所述主连杆一端至主连杆与基座之间的铰接点的距离小于主连杆另一端至主连杆与基座之间的铰接点的距离。
所述电机为舵机。
所述主杆和支杆之间设有一组连杆。
一种航模,包括机身和设在机身上的机翼,还包括所述的收放起落架,所述收放起落架的基座固定在机翼或机身上。
所述机身尾部的垂直尾翼下方设有尾轮,所述尾轮与垂直尾翼上的垂直尾舵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起落架采用四连杆死点原理来实现起落架放下与收起后主杆的锁死,使起落架在收起或放下后可以很好的固定住,工作可靠;起落架驱动部分采用航模上普遍使用的舵机,减震部分用弹簧连接起落架主杆和次杆,降落时对机轮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尾轮和垂直尾翼实现联动,极大的改善了飞机在地面上滑行的机动性能,尤其是转弯性能;通过连杆来限制机轮的方向,结构简单,便于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航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起落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起落架放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起落架收起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尾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起落架、2.机轮、3.尾轮、4.基座、5.舵机、6.摇臂、7.主连杆、8.主杆拉杆、9.主杆、10.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该收放起落架,包括主杆9、基座4、电机、摇臂6、连接杆、主连杆7、主杆拉杆8;其中,基座4的主体为平板,在平板上相对设有两隔开的板;电机为舵机5,由于起落架用普通的航模的舵机5驱动,因此在驱动方面可以不用单独为舵机购买电机,成本低。
在主杆9一端设有机轮2,舵机5固定在基座4上,主连杆7的两端之间的一位置通过轴铰接在基座4上,主杆9另一端也铰接在基座4上;摇臂6一端与舵机5的转轴相连,连接杆一端与摇臂6另一端相铰接,主连杆7一端与连接杆另一端相铰接,主连杆7另一端与主杆拉杆8一端相铰接,主杆拉杆8另一端与主杆9相铰接。
主连杆7一端至主连杆7与基座4之间的铰接点的距离小于主连杆7另一端至主连杆7与基座4之间的铰接点的距离,主连杆的长杆与主杆拉杆相铰接,主连杆的短杆与连接杆相铰接。主连杆7一端至主连杆与基座之间的铰接点的杆体与主连杆另一端至主连杆与基座之间的铰接点的杆体错位设置。主杆与主杆拉杆之间的铰接点至主杆与基座之间的铰接点的距离小于主杆与主杆拉杆之间的铰接点至机轮之间的距离。
主杆9一端设有套筒10,套筒10内设有减震弹簧,机轮2的支杆插在套筒10内与减震弹簧相连;航模在地面上滑行、起飞、降落时机轮受到的冲击力通过机轮2的支杆传递给套筒里的减震弹簧,通过减震弹簧缓冲来自地面的冲击力,提高工作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361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