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翼子板的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93776.7 | 申请日: | 2014-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01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孙玉才;李文辉;李绪梁;潘凤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8 | 分类号: | B62D25/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谭小琴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翼子板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闭合件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翼子板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5至图7所示,翼子板属于车身上的大型覆盖件,其上部在车身上的传统安装结构为:翼子板1’在与前罩总成4分缝附近有一道翻边1g,碰撞时,翼子板1’的该翻边1g阻挡前罩总成4的向下运动;翼子板1’的强度较高,碰撞时不能够很好的变形吸能;翼子板支架2’为传统的几字形结构,翼子板支架2’的后侧边21和前侧边22上均无开孔,其结构较强,低速碰撞时不易变形;翼子板支架2’的后侧边21和前侧边22呈近似等腰三角形结构,且后侧边21与碰撞方向一致,碰撞时不利于行人保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翼子板的安装结构,汽车在发生低速碰撞时,以确保汽车前部的部件在碰撞方向上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和变形吸能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翼子板的安装结构,包括翼子板、翼子板支架和车体,所述翼子板支架呈“几”字型,其两侧边上的第一翻边分别焊接于车体上,在翼子板支架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翼子板通过上部的第二翻边、第一安装孔用螺栓与翼子板支架连接,且翼子板的上端与前罩总成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翼子板上部的第二翻边呈L形,其由上端与翼子板本体连接的立边以及与立边下端连接的水平边组成,所述立边的上端与前罩总成之间具有间隙,立边的下端略向前罩总成侧倾斜设置,且立边的强度大于所述翼子板支架的两侧边的强度,在水平边上开设有用于与翼子板支架连接的第二安装孔。
所述立边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减弱孔,以降低立边的强度。
所述翼子板支架的两侧边近似平行,并在两侧边上分别开设有第二减弱孔,在确保翼子板安装强度的前提下,减弱翼子板支架的强度,使翼子板支架在受到外力碰撞时,易产生变形,将翼子板支架的两侧边设计为近似平行,且两侧边与碰撞方向近似垂直,在低速碰撞时,翼子板支架更易变形。
在所述立边与水平边之间的交线处由水平边倒角而形成一条倒角过渡边,并在立边与水平边之间的交线处,与第二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翼子板的安装结构的优点:取消翼子板与前罩分缝处附近的一道翻边,碰撞时,前罩总成能不受翼子板的阻隔自由向下运动一段距离;在翼子板的立边上开有第一减弱孔,降低了翼子板的立边的强度,碰撞时,该立边能够溃缩吸能;在翼子板支架的两侧边设计第二减弱孔,在保证翼子板安装强度的同时能够减弱翼子板支架的强度,碰撞时使翼子板支架较易变形;更改翼子板支架的两侧边的角度,使两侧边近似平行,且两侧边与碰撞方向近似垂直,这样在低速碰撞时,翼子板支架更易变形,确保了汽车前部的部件在碰撞方向上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和变形吸能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行人。另外,由于翼子板的立边的强度大于翼子板支架的两侧边的强度,当碰撞能量较大时,以保证翼子板支架的两侧边的溃缩变形早于翼子板的立边的溃缩变形,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翼子板与翼子板支架的连接关系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图3的侧向图;
图5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翼子板与翼子板支架的连接关系图;
图7是图5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汽车翼子板的安装结构,包括翼子板1、翼子板支架2和车体,翼子板支架2呈“几”字型,其两侧边2b上的第一翻边2a分别焊接于车体上,在翼子板支架2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d,翼子板1通过上部的第二翻边、第一安装孔2d用螺栓3与翼子板支架2连接,且翼子板1的上端与前罩总成4之间具有间隙,翼子板1上部的第二翻边呈L形,其由上端与翼子板本体连接的立边1a以及与立边1a下端连接的水平边1e组成。立边1a的上端与前罩总成4之间具有间隙,立边1a的下端略向前罩总成4侧倾斜设置,且立边1a的强度大于翼子板支架2的两侧边2b的强度。在水平边1e上开设有用于与翼子板支架2连接的第二安装孔1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937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皮卡货箱翻转机构
- 下一篇:单兵坦克车用转向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