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V法铸造中井座井盖的起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36471.2 | 申请日: | 2014-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82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 发明(设计)人: | 岳成平;张建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新同高复合器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C17/04 | 分类号: | B22C17/04;B22C9/0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13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铸造 中井座 井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模装置,特别涉及一种V法铸造井座井盖的起模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砂型铸造的起模方式主要有顶杆式起模和翻转式起模。
顶杆起模适用于形状简单,高度不大的砂型。如图1所示,在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造型后,气缸16运动,通过四根顶杆17推动砂箱四个角上移,而模板15保持原来位置,从而实现起模。
翻转起模,如图2所示,主要适用于型腔中有较深吊砂或者砂台的砂型。翻转式起模的原理是通过一定方式造型完毕后,固定在翻转板18上的模板19和放置在其上的砂箱20在翻转机构的作用下沿着轴顺时针旋转,翻过一定角度时,接箱台21抬升接箱,模板19脱出,完成起模工序。
目前大部分V法企业中起模主要是通过吊运砂箱的方式实现。造型完毕的铸型连接好真空软管,此时工人操作行车将吊绳与砂箱连接在一起。启动行车将铸型吊起,此时模具与移动震实台不动,模具与砂箱分离,实现起模工序。
一般来说,有些带有许多深腔或者筋的模具,在起模时由于模具与EVA膜的摩擦等原因造成起模困难,且起模后薄膜被破坏等,起模后需要人工观察 型腔表面,出现破损的位置需要工人用透明胶修补,这样无形之间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并且降低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对于井盖井座这种肋多且深的结构,由于机械手起模时只能在竖直方向上有自由度,而左右方向定位之后无自由度,因此起模时一点小的误差就很容易造成EVA薄膜的拉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供一种V法铸造井座井盖的起模装置,该装置使得起模方式使起模更加方便,而且这种起模方式由于空气弹簧本来就有的水平各个方向的微小偏移,不但有助于脱模,还有利于保护铸型的EVA膜,大大减少面膜被破坏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V法铸造井座井盖的起模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械手、装有砂子的砂箱、模具和移动震实台,所述移动震实台上设置有空气弹簧,所述机械手上设置有两个机械手机械臂,每个机械手机械臂上设置有机械手托箱机构;所述机械手设置在所述装有砂子的砂箱正上方,所述装有砂子的砂箱上分别设置有与机械手托箱机构相对应的所述砂箱托箱机构,所述装有砂子的砂箱下表面与所述模具相连;所述模具底板与所述移动震实台工作平面相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每个机械手机械臂上设置有两个机械手托箱机构,所述机械手托箱机构为半环形结构,内环直径120mm,外环直径150mm,长度为180mm;所述机械手机械臂上的两个机械手托箱机构之间的圆心距为900mm;所述砂箱上面设置有4个砂箱托举机构,分别为左侧和右侧各两个,所述砂箱托箱机构为圆柱形,直径120mm,伸出砂箱表面长度215mm,每一个砂箱托举机构的圆 心距离相邻砂箱外侧的距离为790mm,每侧两个砂箱托举机构的圆心距离为900mm;机械手夹紧时所述机械手托箱机构内环刚好与所述砂箱托箱机构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砂箱托箱机构与所述砂箱内侧壁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弹簧由上端板、曲囊和下端板组成,曲囊上设置有压缩空气接口,上端板、下端板与曲囊连接处设置有固紧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震实台还设置有移动震实台工作平面、顶板、底板和移动滚轮;所述空气弹簧设置在顶板与底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V法铸造中铸型抽真空后,机械手下移并张开卡爪卡住砂箱的托箱机构,此时移动震实台的空气弹簧断开压缩空气,空气弹簧气压逐渐下降,移动震实台与其上承载的模具一同跟随下降,模具与铸型脱离,之后机械手抬升,进行翻箱合箱等工作,从而实现起模。这种起模的方法,适用于有肋或者较深的凹凸形状、起模困难的模样,本实用新型针对V法铸造井座/井盖有较多较深加强筋和表面凹凸花纹的情况,使用这种起模方式使起模更加方便,而且这种起模方式由于空气弹簧本来就有的水平各个方向的微小偏移,不但有助于脱模,还有利于保护铸型的EVA膜,大大减少面膜被破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顶杆起模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翻转起模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起模方法的专用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移动震实台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新同高复合器材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新同高复合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364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