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列车电源并联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21279.6 | 申请日: | 2014-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6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 发明(设计)人: | 魏培华;许义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34 | 分类号: | H02J7/34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 |
| 地址: | 412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列车 电源 并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电气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多台电源并联共同为负载供电并实现对蓄电池充电的列车电源并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磁悬浮列车、地铁列车、动车组、高铁等轨道交通车辆对电源供电设备分散布局,以及大负载功率等需求的提升,也对供电设备的功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多台电源能够进行并联供电,以满足负载的功率要求。例如:磁悬浮列车的直流330V电源、地铁列车的直流110V电源等都采用并联供电,而且要求各个电源对各自蓄电池进行充电控制。同时,为了实现多台电源对各自的蓄电池进行充电,也提出了在网压失电的情况下,列车负载由蓄电池共同供电,从而实现列车应急牵引等功能。
另外,电源的更新换代,对电源供电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分散布局、控制简单、均流精度高、安全可靠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在现有技术中,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最接近的技术方案是直流直接并联方案。直流直接并联方案由于采用简单的直流直接并联形式,所以一般只适用于两台并联的情况以实现自动均流,而不适于两台以上的多台电源并联系统,同时,均流不可控,精度不高、可靠性不高。因此,现有技术的直流直接并联技术方案显然满足不了应用的新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列车电源并联系统,能够解决现有电源并联供电系统功率不大、控制复杂、可靠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了一种列车电源并联系统的技术实现方案,一种列车电源并联系统,包括:列车网络,以及两路以上与所述列车网络相连的电源支路,所述电源支路的输出端相互并联于并联点后为列车负载提供电源。所述电源支路包括与所述列车网络相连的电源,以及与所述电源相连的蓄电池,所述电源的输入端连接至网压端,所述电源的输出端并联于所述并联点。
优选的,来自于两路以上的所述电源的输出电流或输出电压采集信号输入至所述列车网络,所述列车网络向两路以上的所述电源输出电流或电压平均值信号,实现所述电源输出电流的均流或输出电压的均压。
优选的,所述电源支路还包括隔离二极管,所述隔离二极管连接在所述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并联点之间。
优选的,每条电源支路的电源通过与之对应的隔离二极管向所述列车负载提供功率能量;所述隔离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电源,所述隔离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并联点。所述隔离二极管用于防止其他电源支路的电源对本条电源支路的电源所对应的蓄电池进行充电。
优选的,所述电源包括功率变换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功率变换电路将所述网压端的电压转换成所述列车负载可以使用的电压,或将所述蓄电池输出的电压转换成所述列车负载可以使用的电压。所述功率变换电路与所述隔离二极管相连,所述控制电路连接在所述列车网络和功率变换电路之间,用于所述列车网络和电源之间的信息交换。所述控制电路对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流信号或输出电压信号进行采集,并向所述功率变换电路输出电流或电压闭环控制信号。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蓄电池相连,向所述蓄电池输出充电控制信号。
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向各自对应的蓄电池输出充电控制信号,在所述列车负载突然加大时,所述蓄电池通过所述电源,以及所述隔离二极管向所述列车负载输出瞬时能量。
优选的,当所述网压端的网压正常时,所述电源启动工作,所述电源向所述列车负载输出电压和电流,所述电源向所述蓄电池输出充电电流。
优选的,当所述网压端的网压失压时,所述电源停止工作,所述蓄电池依次通过所述电源、隔离二极管对所述列车负载进行并联供电。
优选的,所述网压端的网压为列车受电网电压或者第三轨电压。
优选的,所述列车负载为包括照明灯、空调系统、列车控制装置、列车牵引逆变器在内的任一种列车的负载。
通过实施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列车电源并联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直流直接并联系统一般只适用于两台并联的情况以实现自动均流,而不适于两台以上的多台电源并联系统,均流不可控,精度不高、可靠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增强了电路应用的灵活性、硬件设备少、成本低、输出电流闭环控制更稳定、控制精度更高、提供功率更大、分散布局更灵活。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12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气块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铝板传输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