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13095.5 | 申请日: | 2014-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2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震;孟祥山;胡志胜;陈晓东;黄凯;张龙;丁扬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 机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发动机供油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背景技术
油底壳位于引擎下部,可拆装,其主要功能是存储机油并封闭曲轴箱。其形状取决于发动机的总体布置和机油的容量。其内部装有挡油板,以避免发动机颠簸时造成的油面震荡激溅,有利于润滑油杂质的沉淀,侧面装有机油尺,用来检查油量。此外,油底壳底部最低处还装有放油螺塞。为了保证在发动机纵向倾斜时机油泵能正常吸到机油,油底壳后部一般做得较深。
油底壳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看似并不会受到较大的作用力,但是如果其外形和结构设计不当,则会因为振动导致整机NVH效果变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金属疲劳,使油底壳损坏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通过油底壳结构优化,使油底壳的固有频率避开了发动机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频率段,使得油底壳获得了较强的抗振能力,避免了油底壳因为振动剧烈而导致损坏失效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为长方形盆状结构,其中一侧较浅,为辅蓄油仓,一侧较深,为主蓄油仓;
所述辅蓄油仓底部内壁设置有人字形加强筋;
所述辅蓄油仓底部外壁设置有一个向外突出的竖向加强筋和一个向内凹陷的横向U型曲面加强结构,所述横向加强筋和所述纵向U型曲面加强结构形成十字交叉结构;
所述主蓄油仓底部内壁前后两端设置有向底部中线延伸的加强筋。
所述主蓄油仓四周侧壁靠近底部的曲面上设置有凹槽状加强结构;所述凹槽状加强结构通向主蓄油仓底部。
所述主蓄油仓底部外壁设置有向外突出的一组网格状加强筋结构。
所述辅蓄油仓底部周边外壁设置有发动机线束固定支架。
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四周侧壁外表面均设置有内凹的曲面加强结构。
所述主蓄油仓底部的挡油板螺栓孔均设置有与油底壳侧壁相连的加强筋结构。
设置于所述蓄油仓底部后端安装集滤器管卡的螺栓孔周边设置有加强筋,且靠近侧壁一端的螺栓孔的加强筋与侧壁相连。
本实用新型内容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通过加强筋与曲面加强结构的应用,使油底壳的固有频率避开了发动机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频率段,在保证油底壳容量以及占空间占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得油底壳获得了较强的抗振能力,避免了油底壳成为发动机“扩音器”而导致损坏失效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油底壳内部螺栓孔及加强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油底壳外部周边曲面加强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油底壳外部加强筋与其余曲面加强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实例仅为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至图4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油底壳为压力铸造铝合金油底壳,见图4所示,为长方形盆状结构,其中左侧做得较浅,为辅蓄油仓50;右侧做得较深,为主蓄油仓51,是为了保证在发动机纵向倾斜时机油泵能正常吸到机油。发动机油底壳边沿四周设置有螺栓安装孔,通过螺栓与发动机底部固定连接。油底壳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机油尺,用来检查油量。主蓄油仓51设置有挡油板,防止汽车行驶时油面波动过大发生油液激溅,同时有利于润滑油杂质的沉淀。油底壳底部最低处设置有放油螺塞孔,平时用放油螺栓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130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副消声器
- 下一篇:一种迷宫式曲轴箱通气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