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器人用RV减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7075.7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55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钟佩思;贾明霞;李桂莉;吕晓东;丁淑辉;孔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1/32 | 分类号: | F16H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人 rv 减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RV减速器,特别是一种机器人用三片式二齿差摆线针轮减速器。
背景技术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研究行星齿轮传动装置,六十年代从国外引进,但基本上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八十、九十年代发展较快。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国内众多高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研发了新型摆线针轮减速器,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RV减速器作为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占据了工业机器人30%左右的成本。目前国内尚无成熟RV减速器产品应用于机器人,大多依赖进口。RV减速器要求传动链短、体积小、功率大、质量轻且易于控制,是我国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体积小、传动平稳、承载能力大和传动比大的三片式二齿差摆线针轮减速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机器人用RV减速器为二级减速,高速级为渐开线行星齿轮传动,低速级为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其组成包括:机座20中心装有齿轮轴8,齿轮轴8与三组行星齿轮9啮合,三组行星齿轮9为120o分布,行星齿轮9同时与内齿圈5啮合,行星齿轮9固定在行星架7上,行星架7与偏心套6连接,转臂轴承21套在偏心套6上,外侧装有摆线轮14,与半埋于针齿壳17中的针齿16啮合,经柱销式输出机构将摆线轮的角速度传递出去。
上述摆线针轮行星传动为三片式二齿差传动,三片摆线轮呈120o均匀分布,针齿结构采用半埋式。改善了针齿弯断和齿面胶合问题;传递转矩增加50%左右,实现了小机型大容量的目标;三片摆线轮均载,针齿半径更小。
上述的机座20固定不动,并与针齿壳17、挡圈2连为一体,挡圈2的作用是防止针齿16轴向窜动。机座20的螺纹孔用于固定电机,电机轴插入上述的齿轮轴8的电机轴孔中。
上述行星齿轮9与行星架7用销轴10连接,销轴10上依次装有行星架7、垫圈、滚针轴承11、E型卡环23。
上述的偏心套6是整体式偏心套,有三个呈120o的圆柱面,可实现3片摆线轮的偏心布局,2片摆线轮间装有间隔环15。
上述内齿圈5与输出盘1连为一体,形成封闭差动轮系。
上述输出盘1与端盖19联为一体,与上述针齿壳17之间装有THK公司的RA型交叉滚子轴承18,承受较大的轴向和径向载荷,具有出色的旋转精度,大幅节省安装空间。
上述行星架7与输出盘1间装有深沟球轴承13。
上述偏心套6与机座20间装有深沟球轴承22。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中,1-输出盘,2-挡圈,3-柱销套,4-柱销,5-内齿圈,6-偏心套,7-行星架,8-齿轮轴,9-行星齿轮,10-销轴,11-滚针轴承,12-深沟球轴承a,13-内六角锥端坚定螺钉,14-摆线轮,15-间隔环,16-针齿,17-针齿壳,18-交叉滚子轴承,19-端盖,20-机座,21-转臂轴承,22-深沟球轴承b,23-E型卡环。
图3为上述偏心套的三维效果图。
图4为上述二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电机固定在机座20上,电机轴插入齿轮轴8的轴孔中,带动齿轮轴8旋转,齿轮轴8与3个互成120o的行星齿轮9啮合,同时行星齿轮9还与联接于输出盘1上的内齿圈5啮合,行星架7将行星齿轮9的公转传递给偏心套6,通过转臂轴承21带动摆线轮14转动,经柱销式输出机构实现二级减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70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