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携带植入式无线电刺激装置的补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3857.9 | 申请日: | 2014-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17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裘年存;仇明;刘妙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2 | 分类号: | A61F2/02;A61N1/37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携带 植入 无线电 刺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织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携带植入式无线电刺激装置的补片。
背景技术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包括下端食管括约肌收缩功能障碍和食管裂口过大导致的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常见的由于食管反复反酸导致的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欧美国家患病率高达8.8%~27.8%,东亚地区的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虽然相对较低(2.5%~7.8%),但依然呈上升趋势。
目前,经典的抗反流术式是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食管裂孔重建术,通过在胃食管交界区构建包绕圈,加强抗反流屏障而有效地缓解症状。该抗反流术式可以解决长期抑酸治疗的安全隐患,但不足的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吞咽困难、上腹饱胀感及打嗝困难等一直是至今无法解决的棘手难题。
近年来,下端食管括约肌电刺激疗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方法通过腹腔镜将电极片缝合固定于下端食管括约肌,将脉冲发生器埋于皮下,通过导线将两者相连。脉冲发生器按照编程好的刺激电流、频率、波形及脉宽等参数持续发送电流(约20分钟),刺激食管括约肌收缩,提高下端食管括约肌压力,以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作为一种新型抗反流手术,下端食管括约肌电刺激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的优势,同时不会影响术后正常的吞咽功能。
但该方法仍存有以下弊端:1、食管反流的机制包括下端食管括约肌松弛和食管裂孔疝两方面,电刺激只解决了食管括约肌松弛的问题,对于伴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该方法仍不能彻底纠正食管反流;2、埋于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多采用锂电池供电,电池寿命多由电刺激的实施时间、实施频率和相关参数决定,一旦锂电池寿命耗尽,则必须再次手术进行更换;3、下端食管在吞咽活动中不断蠕动,可能会导致电极片的松弛,一旦电极片脱落接触到其他脏器或血管,在电流刺激下会导致脏器损伤及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同时针对下端食管括约肌松弛和食管裂孔疝两种病因、可安全植入体内并具有长期治疗作用的携带植入式无线电刺激装置的补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一种携带植入式无线电刺激装置的补片,包括上层、下层和植入式无线电刺激装置,所述的上层的一侧和下层的一侧分别设有一圆形凹口,圆形凹口的凹口角度为180°~350°,上层的边缘部分连接下层的边缘部分并使两个圆形凹口的边缘对应连接,上层与下层之间形成封闭空间,植入式无线电刺激装置设在封闭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的上层为具有外凸面的曲面网状长方形片体,所述的下层为具有内凹面的曲面网状长方形片体;上层的外凸面的边缘部分连接下层的内凹面的边缘部分,圆形凹口设在曲面网状长方形片体的长边的一侧。
所述的上层和下层由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材料组成,其中上层为聚四氟乙烯层,下层为膨体聚四氟乙烯层。
本实用新型还配设有与植入式无线电刺激装置共同使用的体外控制装置,植入式无线电刺激装置植入体内后,操作体外控制装置,对食管括约肌进行电刺激。
圆形凹口的凹口角度设为180°~350°,优选为270°,可以降低患者植入合成补片后吞咽困难的危险,也可防止补片位移,使补片可以牢固帖服于食管壁。
本实用新型上层相对于外凸面的一面对应人体内膈肌,下层相对于内凹面的一面为防粘连面,对应人体的胃肠内脏。
优选的,所述的下层内凹面的圆形凹口处呈180°对称设有至少一组圆形底座,上层与圆形底座相对应处开设有槽口。
优选的,所述的圆形底座的直径为1~10mm。
优选的,所述的植入式无线电刺激装置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线圈、脉冲发生器和至少二个刺激电极片。
优选的,所述的圆形凹口的凹口角度为270°。
优选的,所述的刺激电极片为与圆形凹口的弧度角度相同的弧形结构,其直径为1~10mm。
优选的,所述的刺激电极片为铂金丝电极片。
优选的,所述的刺激电极片的导电层的外缘连接上层的槽口,刺激电极片的绝缘层内嵌于下层的圆形底座。
优选的,所述的刺激电极片的导电层对应连接膈肌。
优选的,所述的圆形凹口的开口方向的反向设有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的延伸处设有无线能量接收线圈,无线能量接收线圈通过电极导线连接脉冲发生器,刺激电极片的电极导线沿圆形凹口的弧形边缘行至脉冲发生器处并汇合成一条电极导线后连接脉冲发生器。
优选的,所述的电极导线的导线外包裹绝缘层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38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