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片级芯片扇出封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2396.3 | 申请日: | 2014-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1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郭洪岩;张黎;陈锦辉;赖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长电先进封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31 | 分类号: | H01L23/31;H01L23/1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彭英 |
地址: | 214429 江苏省无锡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片级 芯片 封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片级芯片扇出封装结构,属于半导体封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圆片级芯片尺寸封装是在整个晶圆上进行再布线和焊锡球凸点制备,最后再切割为单颗芯片的一种制作方式。该种封装的最终封装尺寸与芯片尺寸相当,可以实现封装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在便携式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半导体硅工艺的发展,芯片的关键尺寸越来越小,为了降低成本,在进行芯片制作时倾向于选择较先进的集成度更高的芯片制作工艺,这就使得芯片的尺寸越来越小,芯片表面的I/O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与此同时印刷电路板的制造工艺和表面贴装技术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这种I/O密度比较高的芯片,如若进行圆片级封装,为了确保待封装芯片与印刷线路板能够形成互连必须将高密度的I/O扇出为低密度的封装引脚,亦即进行圆片级芯片扇出封装。
目前,在圆片级芯片扇出封装中最主要的是由英飞凌公司开发的eWLP封装,此封装技术主要包含下述工艺过程:首先将芯片2正面通过胶带粘接在衬底晶圆上,进行晶圆级塑封,将衬底晶圆剥离,然后在芯片2正面进行再布线,形成再布线层3,并植焊锡球5,最后将封装体切成单颗。这种封装技术由于采用胶带进行粘接,在塑封的高温过程中其粘合力较难保证,这就导致芯片2在塑封过程中在塑封料模流的冲击下会产生位移,从而影响后续再布线工艺,因而封装工艺难管控且良率不高。另外,芯片2直接嵌入到塑封体1中,由于芯片2与塑封体1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封装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势必会产生应力,使圆片易出现较大的翘曲度,从而影响封装产品的可靠性,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应力的存在,也易出现芯片2在塑封体1中脱落的失效,影响封装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圆片级芯片扇出封装的不足,提供一种圆片级芯片扇出封装结构,以避免待封装芯片在塑封工艺中的偏移问题,并降低封装工艺过程中圆片的翘曲问题,提升封装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片级芯片扇出封装结构,包括:
一硅基体,在该上表面设有下凹的浅硅腔体;
一介电层,覆盖在该硅基体的上表面和浅硅腔体的表面;
一再布线层Ⅰ,选择性地设置于该介电层的表面,并沿浅硅腔体底部向上延伸至同侧的硅基体的上表面;
至少一待封装芯片,在该正面设置有若干个芯片表面金属凸点,并通过该芯片表面金属凸点倒装至该浅硅腔体内与再布线层Ⅰ实现电气互连;
至少一金属凸块,固定于该硅基体的上表面的再布线层Ⅰ的表面;
一塑封体,塑封该待封装芯片、该金属凸块和该再布线层Ⅰ所在的空间,并露出该金属凸块的上表面;以及
一再布线层Ⅱ,设置于该塑封体的表面,并与该金属凸块形成电气互连;
一钝化层,覆盖在该再布线层Ⅱ的表面,并选择性地设置若干个钝化层开口,该钝化层开口内设置焊锡球,与再布线层Ⅱ实现电气互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浅硅腔体的深度为100微米到200微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凸块的上表面高于待封装芯片的背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凸块的高度为50到100微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凸块的横截面呈圆形或多边形,且其边界尺寸大于80微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凸块呈阵列排布。
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凸块和/或芯片表面金属凸点的材质为铜。
本实用新型所述浅硅腔体的深度为100微米到200微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芯片表面金属凸点的横截面呈圆形或多边形,且其边界尺寸大于60微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芯片表面金属凸点的高度为15微米到35微米。
本实用新型所述芯片表面金属凸点呈阵列排布。
本实用新型的封装结构背面有硅基体做支撑,并且刻蚀了浅硅腔体用于承载待封装芯片,浅硅腔体与金属凸块、芯片表面金属凸点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压缩了待封装芯片的占用空间,使塑封形成的塑封体比较薄,有利于减小待封装芯片与塑封体热膨胀系数不同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进行塑封时用比较薄的塑封体进行圆片级塑封,减小了待封装芯片与塑封体热膨胀系数不同的影响,同时将待封装芯片完全包裹在塑封料里,其与再布线层Ⅰ、再布线层Ⅱ通过Bump(指金属凸块、芯片表面金属凸点)互联,不仅避免了待封装芯片在塑封工艺中的偏移问题,而且减小了整个圆片的翘曲度,提高了封装产品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长电先进封装有限公司,未经江阴长电先进封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23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电子装置的封装件、电子模块以及模块化电子系统
- 下一篇:闭管扩散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