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道检测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31374.7 | 申请日: | 2014-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283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树;李魁龙;李杨;刘强;徐宝东;张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L55/32 | 分类号: | F16L55/32;F16L101/30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11132 | 代理人: | 陈祚龄 |
地址: | 10261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检测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机器人,特别是一种应用多种传感检测技术,对工作状态中油气管道进行腐蚀、裂纹、圆度等缺陷检测,以保障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的管道检测机器人。
背景技术
管道检测机器人是针对油气管道的清理、检测、维护而研制的一种特种检测装置,它集成了智能移动技术与无损检测技术,对工作状态中的油气管道进行无损检测,以保障管道安全稳定工作。按照机器人运动方式的不同分为主动运行机器人和被动运行机器人,主动运行机器人有履带式、仿生式、车型式和支撑轮式,被动运动机器人是凭借管道介质压差为驱动。非接触无损检测技术有漏磁检测技术、涡流检测技术、磁记忆检测技术、电磁超声检测技术和激光检测技术。
目前国内外油气管道检测机器人大多采用单一检测手段,这写方法虽然能够检测出管道缺陷,但考虑到漏磁检测技术只能对单一方向缺陷进行检测,涡流检测技术需要耦合剂且环境与人员因素影响较大,磁记忆检测技术尚不成熟等原因。所以研制出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在线非接触检测管道变形、表面腐蚀、壁厚、裂纹等缺陷的油气管道检测机器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根据背景技术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支撑轮行走方式,应用激光检测技术和电磁超声检测技术,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转弯能力和管径适应能力,能够在线对油气管道进行无损检测,确保管道安全平稳工作的管道检测机器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管道检测机器人,主要由激光检测机构(1)、牵引机构(2)、电磁超声机构(3)和电子舱(4)组成,其中:激光检测机构(1)、牵引机构(2)、电磁超声机构(3)、电子舱(4)通过连接铰轴相连,组成一个模块化机器人结构。
所述的激光检测机构(1)由激光位移传感器(11)、传感器固定架(12)、旋转臂(13)、配重块(14)、支撑筒体(15)和行走轮组(16)组成,采用激光点扫描技术,激光位移传感器(11)通过传感器固定架(12)固定在旋转臂上(13),旋转臂(13)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轴相连绕机器人中心旋转;行走轮(16)采用并行四连杆机构,双排双轮形式,固定在支撑筒体上。旋转臂中心固定激光发射器,标定管道中心在光栅中的位置,通过手轮调节激光点在光栅中的位置,使机器人中心与管道中心重合。
所述的牵引机构(2)由涡轮(22)、蜗杆(21)、同步带轮(23)、同步带(24)、驱动轮(27)、滚珠丝杠(29)、碟簧(212)、压力传感器(213)、固定轮毂(28)、滑动轮毂(211)和底座(214)组成,采用单电机全驱动方式,蜗杆(21)通过滚珠轴承固定在固定轮毂(28)上,三个涡轮成120°均匀布置;同步带轮(23)通过螺栓与涡轮(22)相连,通过同步带(24)将运动传递给驱动轮(27);通过压力传感器(213)测量驱动轮(27)压力,负反馈控制电机的转动,控制丝杠螺母(210)在丝杠(29)中的位置,完成支撑臂(25)的收缩与打开。
所述的电磁超声检测机构(3)由探头(31)、探头固定板(32)、支撑臂(37)、滚珠丝杠(33)、固定轮毂(34)、滑动轮毂(36)和导轨(35)组成,支撑臂(37)与探头固定架(32)通过铰接板相连,探头固定架(32)两端固定磁探头(31),一个激励探头一个收发探头;探头上安装固定轮,保持探头表面与管壁的距离;支撑臂(37)用于支撑和收缩探头,铰接板有导向孔用于保持探头固定架的平衡。
所述的电子舱结构(4)由筒体(41)、线性导轨(42)、滚珠丝杠(43)、手轮(44)、支撑臂(47)、辅助行走轮(46)和霍尔传感器(45)组成,用于携带步进电机控制器、伺服电机控制器、FPGA控制板和电源;电子舱安装有里程轮,通过霍尔传感器(45)记忆行走轮转动圈数,换算检测机器人行走距离;滚珠丝杆(43)通过卡紧装置与支座相连,保障里程轮与管壁接触。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搭载激光检测机构和电磁超声检测机构,弥补了单一检测手法测量的局限性,能够检测油气管道腐蚀、裂纹、变形等缺陷;
2、本实用新型采用非接触测量,测量精度高、操作方便,且能够适应一定的管径变化及通过一定曲率的弯道;
3、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传感器反馈控制支撑臂的打开和收缩,防止机构过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激光检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313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