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25985.0 | 申请日: | 2014-06-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87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雨;郑薇;丁文军;何鹏申;黄林;刘明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盖 侧翻边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冲压模具领域,特别是一种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盖,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指向处为发动机盖需要进行侧翻边的地方。发动机盖的侧翻边是指在模具的作用下,将板材的边缘翻成一定角度的冷冲压工艺。当板件放到下模之前,上下模具需为打开状态,而板件的边缘是沿冲压方向的翻边状态。在侧翻边之后,板件存在负角,要想把板件取出,下模镶块必须在侧翻边之后躲开板件,如此板件才可以取出,否则,下模镶块不躲开直接取出板件,将会导致板件变形。
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采用一套侧翻边模具内由两个驱动座101驱动两套侧翻斜楔机构102来完成发动机盖的翻边工作,这一技术其对空间的要求较大,需相互协调,从而扩大了模具的外廓尺寸,增加了模具的开发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约模具空间,进而可降低模具开发成本的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包括驱动座、第一侧翻斜楔机构和第二侧翻斜楔机构,所述驱动座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驱动导滑板,所述第一驱动导滑板的下端为楔形;所述第一侧翻斜楔机构包括第二驱动导滑板,该第二驱动导滑板的上端为楔形,所述驱动座上一侧所述第一驱动导滑板的楔形部与所述第二驱动导滑板的楔形部导滑配合;所述第二侧翻斜楔机构上包括第三驱动导滑板,该第三驱动导滑板的上端为楔形,所述驱动座上另一侧所述第一驱动导滑板的楔形部与所述第三驱动导滑板的的楔形部导滑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翻斜楔机构包括第一回程弹簧,该第一回程弹簧与所述第二驱动导滑板相对。
优选地,所述第一回程弹簧为氮气弹簧。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翻斜楔机构包括第二回程弹簧,该第二回程弹簧与所述第三驱动导滑板相对。
优选地,所述第二回程弹簧为氮气弹簧。
优选地,所述驱动座上与所述第一驱动导滑板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防侧滑板。
优选地,所述驱动座上位于所述防侧滑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驱动导滑板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导滑板。
优选地,所述驱动座上、位于所述第一驱动导滑板的上端设置有减重孔。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中用一个驱动座驱动两套侧翻斜楔机构从而实现对发动机盖的侧翻边,优化了侧翻边机构的结构,节约了模具内部的使用空间和外部的占地空间,进而可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发动机盖的主视图;
图2为现有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的轴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中驱动座的立体图。
图2中附图标记为:101驱动座、102侧翻斜楔机构。
图3至图5中附图标记为:A第一侧翻斜楔机构、B第二侧翻斜楔机构、1驱动座、2防侧滑板、3第一驱动导滑板、4a第二驱动导滑板、4b第三驱动导滑板、5a第一回程弹簧、5b第二回程弹簧、6导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一种发动机盖侧翻边模具,包括驱动座1、第一侧翻斜楔机构A和第二侧翻斜楔机构B,其中驱动座1为一个六面体,该驱动座1上某一侧面相邻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第一驱动导滑板3,第一驱动导滑板3的下端为楔形;第一侧翻斜楔机构A包括第二驱动导滑板4a,该第二驱动导滑板4a的上端为楔形,驱动座1上一侧第一驱动导滑板3的楔形部与第二驱动导滑板4a的楔形部导滑配合;第二侧翻斜楔机构B上包括第三驱动导滑板4b,该第三驱动导滑板4b的上端为楔形,驱动座1上另一侧第一驱动导滑板3的楔形部与第三驱动导滑板4b的楔形部导滑配合。驱动座1通过第一驱动导滑板3与两套侧翻斜楔机构,第一驱动导滑板3与第二驱动导滑板4a和第三驱动导滑板4b先是斜面导滑然后立面导滑,从而推动两套侧翻斜楔机构运动完成侧翻边,这一驱动导滑模式舒缓平稳,能够保证翻边后产品件的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259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纹挤压工装
- 下一篇:一种盘状工件拉伸模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