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节油减排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18351.2 | 申请日: | 2014-06-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95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 发明(设计)人: | 苏悦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悦熙 |
| 主分类号: | F02M27/02 | 分类号: | F02M27/02;F02M27/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张皋翔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节油 减排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柴、汽油车的节能减排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磁化组件进行节能的汽车节油减排器。
背景技术
1、发明创造的动机:
据统计,至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33亿辆,其中,汽油机汽车保有量为1.14亿辆,柴油机汽车保有量为1.19亿辆且每年以不少于7%的速度增长。
这些汽、柴油汽车大部分由于技术原因,燃油消耗率和污染物排放均达不到GB18352.3XⅡ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和GB17691-2005《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的标准规定。
本专利申请就是为解决或减轻现有汽车节能减排不达标而研制的,特别指出其可降低PM2.5等微粒的排放污染,造益社会。
2、节油器技术的现状:
由于高的燃油消耗和排气污染,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切身利益。虽然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汽车的节能减排相当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究开发,但行之有效的产品较少,人们非常期望行之有效的节油器尽早闻世,使燃油消耗和排放物尚未达标的汽车用户,尽早摆脱其拥有的车辆被提前淘汰的困境。
近十多年来,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人员对燃油磁化节能装置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效果不是很显著且性能也不稳定,因此在社会上并未取得实用性的认可,亦未成为正式产品造福社会。
对发动机及汽车尾气有害气体的排放,世界发达国家尤为重视,其限值不断提高。为此国内较大的汽车制造厂基本都采用了尾气净化技术,目前较为有效能降低汽车尾气有害气体的排放的方法是三元催化法。但它仅安装在发动机气缸废气排出部位,只能改善发动机尾气的排放质量,不能从源头上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且价格也相当昂贵。对使用三元催化转化器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过滤器的寿命问题。损坏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上升过快引起过滤器破裂。若排气温度过低,不易催化造成堵塞;而排气温度过高(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温度大于1000℃时)易引起过滤器的烧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压喷射、高压共轨、电控﹑增压中冷等先进技术均已为汽柴油发动机所采用,燃油消耗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排放中的CO、HC(碳化氢)含量也有所改善,但这种以高压力喷射营造良好的油气混合方式不利于NOX(氧化氮)和PM微粒排放的降低。据统计资料认为城市PM2.5中30%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要彻底解决此问题尚需寻求突破性的途径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强磁和核磁共振机理改变燃油活性,提高稀土催化效能从而提高燃油利用率,减小污染物排放的汽车节油减排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节油减排器,包括由非导磁材料制作的柱形外壳和安装在外壳两端的端盖,在两端盖上设有与外壳内腔相通的燃油进油口和出油口,在所述外壳内腔中,由进油口至出油口设有至少一个可使燃油通过的强磁区和一个强力催化区,在该强磁区设有由两个以同性磁极相对方式设置的由钕铁硼超强磁体制成的磁件,每个磁件表面磁感应强度为0.34-0.38T,所述燃油由两磁件之间形成的间隙流过;在强力催化区内设有可使燃油通过的内装有磁片和纳米材料的燃油催化组件。
所述强磁区为二个,分别为与进油口相接的第一强磁区和与出油口相接的第二强磁区,所述强力催化区介于第一强磁区与第二强磁区之间;在第一强磁区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直径不同且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的呈圆筒形的内磁体和外磁体,内磁体与外磁体套置在一起,内磁体的外壁与外磁体的内壁均为S极,其间的径向间距在0.8mm-5.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在第一强磁区与所述的强力催化区之间设有压紧弹簧。
在第二强磁区设置的所述磁件为两个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且上下叠置在一起的上磁体和下磁体,上磁体的底面与下磁体的顶面均为S极,上磁体和下磁体形状相同,其截面形状均为带有缺口呈过半圆的圆缺,缺口的形状为弓形,上磁体的缺口与下磁体)的缺口在圆周方向上相背设置,上磁体与下磁体轴向间距在0.8mm-8.0mm,其间互感强度在1.2-1.5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悦熙,未经苏悦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183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