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套筒装配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90365.8 | 申请日: | 2014-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72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 发明(设计)人: | 满田康太;小池由纪夫;饭塚盛荣;田中猛宏;铃木笃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2D19/00 | 分类号: | B22D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蕴辉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套筒 装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套筒装配在铸造用模具上的套筒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缸体由铝合金、镁合金等轻合金铸件制造而成。如果缸体由轻合金制造而成,与使用铸铁相比能够格外谋求轻量化。
需要说明的是,就活塞高速滑动的气缸而言,为了提高强度和耐热性,使用铸铁气缸。
在这种情况下,在铸造用模具内装配铸铁气缸,然后进行浇注。
由于铸铁气缸为圆筒形,因此也称为套筒。以下,称为套筒。
由于该套筒要求省力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逐渐取代人工通过机械方式来进行装配作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3))。
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套筒装配装置是以:移动机构(4)(标有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符号。以下与此相同)、由该移动机构(4)支承的支承部件(6)、由该支承部件(6)支承的四根插入头(10)、使这些插入头(10)保持规定间距的一对定位部件(15、16)、沿着插入头(10)配置的压板(31)为主要元件的装置。
在插入头(10)上嵌入套筒。所嵌入的套筒通过压板(31)的前进动作,从插入头(10)向模具移动。
另外,通过更换一对定位部件(15,16),能够进行不同间距下的套筒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一对定位部件(15,16)的更换通过人工进行。
即,专利文献1在套筒的间距变更频率小时有意义。
但是,由于近年来少量多种生产的要求,这就要求提高套筒的间距变更频率,因此人们希望套筒间距变更作业的无人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51059号公报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套筒装配装置,其能够使套筒的间距变更作业无人化。
实用新型内容
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是使在铸造发动机缸体的铸造用模具的气筒位置装配套筒的套筒装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三维搬运重物的搬运机构;支承在该搬运机构的框体;敷设在该框体的轨道;能够移动地安装在该轨道上,并支承套筒的多个套筒支承体;支承体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框体,并使套筒支承体在规定位置不能移动;套筒定位夹具,其与搬运机构另外设置,并使套筒以规定间距定位,套筒由多个套筒支承体支承;控制部,在将套筒装配到铸造用模具之前,使支承体限制机构处于非限制状态,利用套筒定位夹具使套筒以规定间距定位,并使支承体限制机构处于限制状态。
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套筒定位夹具具有以规定间距竖立的多个定位片。
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支承体限制机构具有:分别从套筒支承体延伸的销;穿孔板,其移动自如地设置在框体上并具有多个与销对应的销孔;执行器,其设置在框体并使穿孔板移动到所述销从嵌入所述销孔的位置离开的位置。
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支承体限制机构具有:分别设置在套筒支承体的的第一磁铁;移动板,其移动自如地设置在框体,并且该移动板具有多个与第一磁铁磁力吸附的第二磁铁;执行器,其设置在框体,并使移动板移动到所述第一磁铁从所述第二磁铁吸附的位置离开的位置。
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在另一面具有把持机构,该把持机构把持铸造而成的缸体并将缸体从铸造用模具拆卸下来。
实用新型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使套筒以规定间距定位的套筒定位夹具与搬运机构另外设置。利用控制部,在将套筒装配到铸造用模具之前,使支承体限制机构处于非限制状态,利用套筒定位夹具使套筒以规定间距定位,并使支承体限制机构处于限制状态。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使套筒的间距变更作业无人化的套筒装配装置。
在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套筒定位夹具具有以规定间距竖立的多个定位片。套筒定位夹具是极其简单的夹具并且价格便宜。因此能够抑制套筒装配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在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支承体限制机构由:销、穿孔板、执行器构成。支承体限制机构是及其简单的机构并且价格便宜。因此能够抑制套筒装配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在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支承体限制机构由:第一、第二磁铁和执行器构成。支承体限制机构是及其简单的机构并且价格便宜。因此能够抑制套筒装配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903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孔三通零件模具
- 下一篇:一种铅阴极片浇片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