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装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81914.5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75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庚川;马相涛;于春博;刘南;陈江峰;钮微龙;张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16 | 分类号: | B60K17/1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雷秋芬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驱动 总成 变速器 装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驱动轴总成装配结构,尤其是一种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装配结构,属于车辆传动机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汽车整车品质及NVH性能要求的日益严格,汽车底盘零部件性能也在不断地提升和改进,驱动轴总成作为车辆传动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其产品结构及装配质量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动力性能和安全性能。
如附图1~6所示现有的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配合结构,由于影响驱动轴总成轴向窜动量L的零部件较多(包括差速器壳体2、半轴齿轮1、轴承调整垫圈5、齿轮啮合间隙调整垫圈6和驱动轴7),各零部件装配后产生的轴向累积误差过大,不仅会造成卡簧8不能进入半轴齿轮1前端的卡槽1-1中、开口环结构的卡簧8不能正常弹开等问题,导致驱动轴7从变速器中脱出;而且驱动轴总成的轴向窜动量L过大,会加大油封4的磨损,造成油封4失效,同时还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引起驱动轴7的轴肩与半轴齿轮1撞击异响问题,影响了车辆的NVH性能;另外现有的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配合结构中驱动轴7与油封4直接接触配合,在装配或售后维修过程中,驱动轴花键易划伤油封4唇口,使油封的使用寿命缩短;同时,在现有的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配合结构中,将卡簧8设计为圆形截面结构,由于其刚度较差,装配时易产生变形,难以保证半轴齿轮1与驱动轴7的可靠连接,降低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能降低零部件装配累积误差的影响,使驱动轴与变速器半轴齿轮配合后存在合理的轴向间隙,避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驱动轴轴肩与半轴齿轮撞击异响问题发生,同时也能改善油封密封及耐久性能及卡簧卡接可靠性的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装配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装配结构,它包括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其中每一部分的驱动轴在移动节接口处均设有驱动轴防尘盖,所述驱动轴与所对应的半轴齿轮装配,所述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壳体内行星齿轮啮合传动,在半轴齿轮的背部设置驱动轴装配座,所述差速器壳体布置在变速器壳体内,在变速器壳体与差速器壳体之间设置圆锥滚子轴承;其特别之处在于:所述半轴齿轮的驱动轴装配座为加长套管结构,在驱动轴装配座内壁上设置卡槽和“O”型密封圈装配槽,所述卡槽与套装在驱动轴上的卡簧匹配,所述“O”型密封圈装配槽中安装与驱动轴过盈配合的“O”型密封圈。
上述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装配结构,所述卡簧为矩形截面的开口环结构。
上述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装配结构,所述卡槽为直角梯形截面结构的环形卡槽,其直角梯形截面的斜边与直角边夹角α=30°~60°。
上述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装配结构,其特别之处还在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与半轴齿轮的驱动轴装配座外壁之间设置变速器油封,所述变速器油封设有两道密封唇和一道防尘唇,所述密封唇与半轴齿轮的驱动轴装配座外侧壁过盈配合,所述防尘唇与驱动轴防尘盖径向和轴向均为间隙配合。
上述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装配结构,其特别之处还在于:所述半轴齿轮内侧端部设有堵盖安装槽,所述堵盖安装槽中嵌装堵盖。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驱动轴与半轴齿轮、油封配合结构的优化设计,采用卡簧与卡槽双向定位、半轴齿轮的驱动轴装配座外壁与油封直接配合等结构,消除了驱动轴总成轴向窜动量大引起的油封失效、行驶异响和轴向间隙过小引起的卡簧不能正常弹开、造成驱动轴脱出、油封划伤等问题,延长了油封的使用寿命。通过上述措施,本实用新型不仅改善了车辆的NVH性能,而且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的汽车驱动轴总成与变速器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结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处结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卡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半轴齿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处结构放大图;
图9是图7中E处结构放大图;
图10是图7中半轴齿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819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