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第二前桥转向装置及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7105.0 | 申请日: | 2014-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25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郑文林;王定华;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6 | 分类号: | B62D5/06;B62D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第二 前桥 转向 装置 汽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第二前桥转向装置及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通常包括第一前桥转向装置和第二前桥转向装置,如图1所示,第一前桥转向装置包括转向器A4、第一转向垂臂A1、第一前桥直拉杆A2和第一前桥A3,其中,第一转向垂臂A1与转向器A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前桥直拉杆A2的一端与第一转向垂臂A1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前桥A3的转向节臂连接;第二前桥转向装置包括转向器A4、第一转向垂臂A1、第一过渡拉杆A5、过渡摇臂A7、第二过渡拉杆A8、第二转向垂臂A10和第二前桥直拉杆A13,其中,过渡摇臂A7与固定安装在大梁上的过渡摇臂支架A6铰接,第一过渡拉杆A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转向垂臂A1和第一过渡摇臂A7铰接,第二过渡拉杆A8的两端分别与过渡摇臂A7和第二转向垂臂A10铰接,而第二转向垂臂A10与固定安装在大梁上的第二转向垂臂支架A9铰接,第二前桥直拉杆A13的一端与第二转向垂臂A10铰接,另一端与第二前桥的转向节臂连接。该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为:转向器A4为转向系统提供扭矩,控制第一转向垂臂A1前后摆动,第一转向垂臂A1拉动第一前桥直拉杆A2从而控制第一前桥A3转向;同时,第一过渡拉杆A8跟随第一转向垂臂A1的摆动而前后运动,进而带动第二过渡拉杆A8前后运动,最终使第二前桥直拉杆A13前后运动而拉动第二前桥A14实现转向功能。由此可见,第一前桥A3与第二前桥A14之间通过一系列拉杆和摇臂之间的机械连接实现联动,从而保证第一前桥A3和第二前桥A14之间的运动协调。该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存在的缺陷为:1、第一前桥和第二前桥之间的联动装置零部件较多,存在结构复杂、装配工艺复杂及不利于控制整车重量的问题;2、由于第一前桥和第二前桥之间空间有限,因此,在转向过程中,第一过渡拉杆容易和第一前桥轮胎干涉,第二过渡拉杆容易与第一前桥轮胎和减震器干涉,第二前桥直拉杆容易和第二前桥轮胎干涉,而过渡摇臂和第二转向垂臂在摆动过程中也可能与消声器和排气管等零部件干涉;3、第一前桥和第二前桥均由转向器提供扭矩,存在转向笨重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种取消中间过渡摇臂结构的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而由一根连接拉杆直接连接第一转向垂臂和第二转向垂臂。该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缺陷1和2,但是仍然存在上述缺陷3,而且由于该种前桥汽车转向系统采用一根连接拉杆的连接结构,因此还存在结构强度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实现第二前桥的独立控制的第二前桥转向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第二前桥转向装置,包括由横拉杆、前桥工字梁和两个转向梯形臂构成的转向梯形机构,所述第二前桥独立转向装置还包括压力传动系统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所述压力传动系统的压力缸安装在所述前桥工字梁上,所述压力缸的活塞杆与其中一个转向梯形臂连接,所述方向盘转角传感器输出的转角信号输入至所述压力传动系统的控制单元中。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有用于检测活塞杆位置的行程传感器,所述行程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位置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单元。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传动系统包括连接在所述压力缸的循环管路上的流量控制阀。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传动系统为液压传动系统。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缸的活塞杆与所述转向梯形臂的内侧面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缸的活塞杆与两个转向梯形臂中的左转向梯形臂铰接。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缸与所述前桥工字梁之间通过球销副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缸的活塞杆与其中一个转向梯形臂之间通过球销副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包括第一前桥转向装置和第二前桥转向装置,所述第二前桥转向装置为上述任一种所述的第二前桥转向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传动系统经流量分配阀同时为第一前桥转向装置的转向器和第二前桥转向装置的压力缸提供动力转向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71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