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44522.1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577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冯兴林;王彬彬;王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9/18 | 分类号: | B60C9/18;B60C9/28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胡敏 |
地址: | 2300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载重 子午线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子午线轮胎,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扁平化发展迅速,低扁平宽基轮胎替换双胎并装,凭借显著的节油环保性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卡客车市场已普及,国内目前刚刚起步。
车辆行驶过程中胎面是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位,胎面的接地性能,包括接地形状及压力分布的均匀性,直接影响轮胎的磨耗性能,其中冠部带束层结构起主要作用。目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带束层结构主要有两种,如图1所示,一种是有0°带束的3层带束结构,如图2所示,一种是4层带束结构。
上述的两种结构各有其优缺点。常规的0°带束结构,0°周向铺设在肩部,一般为2层,使得轮胎肩部刚性较强,较4层带束结构有更好的抗超载性能,国内厂家大多采用此种结构。但抗沟裂性不如4层带束结构,国际品牌大多采用4层带束结构。
低扁平宽基轮胎如采用以上两种结构,不易实现良好的接地性能,胎面中间出现反弧,印痕中间不足(如图3所示)或蝶形(如图4所示),易出现异常磨损,降低轮胎磨耗性能,影响使用。
为改善低扁平宽基轮胎接地性能,保证轮胎充气加载后实现类似矩形的接地形状,需开发新型带束层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提高轮胎的接地性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接地胎面,分别在胎面两侧的胎肩,沿着胎肩向下的胎侧,胎侧下端的胎圈,胎圈中具有胎圈芯,至少一层帘布层的胎体,围绕胎体外部铺设的多层带束层,所述多层带束层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四层带束层,
所述第一带束层与第三带束层宽度相同,分别为轮胎总宽度的55%~80%,第一带束层包括第一左段、第一中段和第一右段,所述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相同,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分别占第一带束层总宽度的25~40%,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15°,倾斜方向与第一中段相反,第一中段位于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之间,第一中段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45~60°;
所述第二带束层最宽,为轮胎总宽度的57%~85%,第二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一带束层的第一中段相同;
所述第三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二带束层相反;
所述第四带束层的宽度为轮胎总宽度的45%~62%,第四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三带束层相同。
所述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的端点连接处设有第一胶料,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的端点连接处设有第二胶料。
所述第一胶料的厚度为1.0~2.0mm,宽度30~40mm,第二胶料的厚度2.0~3.0mm,宽度30~50mm。
所述轮胎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四层带束层;
所述第一带束层与第三带束层宽度相同,分别为轮胎总宽度的55%~80%,第一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30°;
所述第二带束层最宽,为轮胎总宽度的57%~85%,第二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一带束层相反;
第三带束层包括第三左段、第三中段和第三右段,所述第三左段和第三右段相同,第三左段和第三右段分别占第三带束层总宽度的25~40%,第三左段和第三右段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15°,倾斜方向与第二带束层相反,第三中段位于第三左段和第三右段之间,第三中段用胶片填充;
所述第四带束层的宽度为轮胎总宽度的45%~62%,第四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三带束层相同。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在常规4层带束结构的基础上做出改进,第一或第三带束层分段式,其中左右两侧采用小角度,并与第二层带束钢丝呈交叉方向,有效的约束充气后胎肩变形,改善胎冠刚性分布,实现轮胎充气加载后,理想的接地印痕及均匀的压力分布,提高轮胎接地性能,保证磨耗。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尤其是扁平率60及以下系列宽基轮胎,采用此结构产品性能显著提高。445/50R22.5宽基轮胎采用此结构,轮胎接地性能实测结果理想,机床耐久测试满足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0度带束的三层带束的轮胎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四层带束的轮胎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轮胎接地印痕中间不足的示意图;
图4是现有轮胎接地印痕为蝶形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45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