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5606.2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70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赵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02 | 分类号: | F16L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朱业刚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线 车辆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薄板上的管线固定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线夹、车辆管线固定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薄板件(例如车辆金属薄板件)上各种管线的固定安装通常采用管线夹。常见的管线夹有一端固定式管线夹及中间固定式管线夹。
现有的一端固定式管线夹如图12及图13所示,现有的中间固定式管线夹如图14及图15所示。图12至图15中,虚线部分表示被固定的管线。
然而,现有的管线夹,不论是一端固定式管线夹,还是中间固定式管线夹,通常可以按如下方式区分:
(1)以标准化程度来区分,通常分为标准件和专用件;
(2)以材料种类来区分,通常分为塑料件和金属件;
(3)以管线夹固定方式来区分,通常分为膨胀式和螺钉插入式等。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实现管线的固定,现有技术中需要开发各种型式和规格的管线夹。这显然是不利于产品开发有关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的要求,造成了不必要的多样化,造成管线夹的开发周期加长和成本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管线夹不利于产品开发有关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的要求的缺陷,提供一种管线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管线夹,包括本体、扎带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将所述本体固定在薄板件上,所述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装配槽,所述每一装配槽中设置有一压舌,所述扎带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压舌配合的排齿,所述扎带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装配槽中,并借助所述排齿与所述压舌的卡合而连接在所述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压舌设置在所述装配槽的槽口,并由所述装配槽的槽口向槽底倾斜延伸,所述压舌的末端形成抵接面,所述排齿包括多个斜齿,所述每一斜齿具有基面及斜面,所述斜面在所述扎带插入所述装配槽时能够挤压所述压舌并越过所述压舌的末端,所述压舌的抵接面在所述斜面越过所述压舌的末端后能够与所述斜齿的基面抵接,以形成所述排齿与所述压舌的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排齿沿所述扎带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这样,当需要裁剪扎带时,裁剪得到的扎带仍然具备完整的功能,即扎带的两端均能与对应的压舌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位于所述装配槽的槽底的位置开设有一阶梯孔,所述固定装置为安装在所述阶梯孔中的扣钉。
进一步地,所述扣钉包括中间部、连接在所述中间部一侧的第一卡接部及连接在所述中间部另一侧的第二卡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本体及沿所述第一卡接本体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一簧片,所述中间部插入所述阶梯孔的大孔中,所述第一卡接本体插入所述阶梯孔的小孔中,所述第一簧片抵接在所述本体上;
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二卡接本体及沿所述第二卡接本体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二簧片,所述第二卡接本体插入形成在所述薄板件上的安装孔中,所述第二簧片抵接在所述薄板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孔为阶梯方孔,所述第一卡接本体呈方形,所述中间部呈方形,所述第二卡接本体呈方形。
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孔为阶梯方孔,所述第一卡接本体呈方形,所述中间部呈方形,所述第二卡接本体呈圆柱形。方形的第一卡接本体及中间部与阶梯方孔装配后,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保证了扣钉的装配稳定性,即本体与薄板件的连接十分牢靠。通常,为了加工方便,车辆金属薄板件上的安装孔均为车用标准圆孔,因而,将第二卡接本体设置成圆柱形,可以直接与车辆金属薄板件上开设的车用标准圆孔配合,而无需在车辆金属薄板件上重新开孔,节省了制造时间和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上形成有连通相邻的所述两个装配槽的扎带容纳孔。由于扣钉的第一卡接本体是伸出装配槽的槽底的,因此,扎带插入装配槽后,末端不能向第一卡接本体方向伸展,因而在相邻的所述两个装配槽之间设置扎带容纳孔,可以使得扎带末端向扎带容纳孔伸展,即保留了扎带的装配长度余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56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