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门包边机出料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4721.8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81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才;农明满;孟大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3/08 | 分类号: | B65G43/08;B65G47/88;B65G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焦烨鋆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门包边机出料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出料机构,特别是一种汽车门包边机的出料机构。
技术背景
目前,多数的汽车门包边机出料机构,是通过中间带耳的第一气缸缩回带动铰链转动,带动传送带上的汽车门到达与输出装置水平的位置,进而进行对汽车门的包边。此过程完成后,气缸再伸出带动传送带回到初始位置,之后,进行下一个过程的循环。由于气缸是中间耳轴形式的,摆动角度有限。另外总成没有底板支撑脚,全靠侧面的螺栓紧固安装,螺栓受到较大的剪切力,稳定性差;同时机构的安装比较困难,由于没有底板支撑脚,需要用叉车和钢丝绳来吊装,螺孔很难对齐,螺栓很难拧上,而且有安全隐患。同时,机构中没有减震器和定位锁紧装置,使得在汽车门被传递过程中,出料机构受到较大的剪切力作用,影响机构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大传送带的摆动幅度,方便安装和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机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的汽车门包边机出料机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门包边机的出料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门包边机出料机构,包括支撑框架、铰链机构、支架、挡料机构,传送带;所述支撑框架的左端部设置上升到位锁紧机构和上升到位减震器,所述支撑框架的右端部设置下降到位锁紧机构,所述支撑框架的中部设置下降到位减震器;所述支架下部和所述支撑框架上部分别与所述铰链机构的上下两端铰接,所述支架上设有感应器;所述铰链机构与所述支撑框架通过倾斜设置的第一气缸相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为底部带耳轴气缸;所述铰链机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上升到位定位块和下降到位定位块;所述传送带设置在所述支架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传送带一端连接电机所述支架的右侧设置挡料机构,所述挡料机构的顶端高于所述传送带顶面。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门包边机的出料机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所述铰链机构左侧设置上升到位锁紧板,所述上升到位锁紧板与所述上升到位锁紧机构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所述铰链机构右侧设置下降到位锁紧板,所述下降到位锁紧板与所述下降到位锁紧机构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
所述上升到位减震器上侧设置上升到位匹配块,所述上升到位匹配块和所述上升到位定位块相抵,所述下降到位减震器上侧设置下降到位匹配块,所述下降到位匹配块和所述下降到位定位块相抵。
所述铰链机构包括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呈四边形分布的立式铰链杆和水平设置左横杆和右横杆;所述左横杆分别架设在左侧两个相邻的铰链杆之间,所述右横杆架设在右侧两个相邻的铰链杆之间,所述支架下部和所述支撑框架上部分别与所述铰链杆的上下两端铰接,所述第一气缸右端与所述支撑框架右侧固定,所述第一气缸左端与所述左横杆固定。
所述支撑框架右端上部设置支撑螺栓,所述铰链机构右侧设置支撑螺帽,所述支撑螺栓与所述支撑螺帽可解除式相抵。
所述挡料机构包括挡块和挡料杆,所述挡料杆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架右侧,所述挡块固定在所述挡料杆的另一端,所述挡块顶部高于所述传送带顶面,所述挡料杆底部设置第二气缸。
所述挡料杆一端与所述支架右侧固定,水平向右延伸并向上延伸形成折弯,所述折弯的末端设置所述挡块,所述挡块顶部高于所述传送带顶面。
所述感应器、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均与一电控系统连接。
所述支架顶部的两侧设置护板,所述护板底部高于所传动带顶面。
述支撑框架每一侧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支撑脚板。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门包边机出料机构,包括支撑框架、铰链机构、支架、挡料机构,传送带;所述支撑框架的左端部设置上升到位锁紧机构和上升到位减震器,所述支撑框架的右端部设置下降到位锁紧机构,所述支撑框架的中部设置下降到位减震器;所述支架下部和所述支撑框架上部分别与所述铰链机构的上下两端铰接,所述支架上设有感应器;所述铰链机构与所述支撑框架通过倾斜设置的第一气缸相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为底部带耳轴气缸;所述铰链机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上升到位定位块和下降到位定位块;所述传送带设置在所述支架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传送带一端连接电机所述支架的右侧设置挡料机构,所述挡料机构的顶端高于所述传送带顶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47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O型圈取料确认机构
- 下一篇:管状带式输送机自动防扭转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