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同时载运乘客和小汽车的新型列车车厢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3849.0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92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沈家军;王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D1/00 | 分类号: | B61D1/00;B61D1/04;B61D33/00;B61D47/0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时 载运 乘客 小汽车 新型 列车 车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列车车厢,尤其是可同时载运乘客和小汽车的新型列车车厢。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31459.2,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 “一种利用地铁输送或停泊汽车的方法”,地铁车站有两部或两部以上可装载汽车的竖井式电梯,汽车首先从地面经电梯下降到站台上,然后开进站内停车位/场停泊,或开到上有橡胶复合车垫、下有空隙的桥式停车底板上,再用叉车将停车底板连同汽车一起叉到火车车厢内,运送到需要到达的目的地,解决两大难题:一是解决地铁车站附近单位和居民没有或缺少汽车车库和停车位问题;二是在交通堵塞时解决汽车分流问题,使塞车现象缓解或消除。其主要解决已建设地铁的城市内部交通问题,应用范围较窄。该技术不能应用于长距离的运输,且在运输汽车时需要腾空车厢;另外小汽车也是通过一辆一辆的方式进行存取的,不能满足所有汽车同时存取的要求,效率相对较低,延误相对较大,难以满足大量小汽车同时运送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目前乘客和小汽车载运两用列车车厢的上述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可同时载运乘客和小汽车的新型列车车厢,包括座椅和车门,所述座椅为折叠式座椅,车厢地板下有0.3m折叠空间;所述车门为羽翼式车门并在车厢长度方向两侧均匀对称布置多组;在车厢内每辆小汽车停车位置地板上安装多组承重横梁,承重横梁长度与车厢内部宽度相等,承重横梁的组数与车门的组数相同,每组承重横梁包括两根且均与车厢的宽度方向平行,承重横梁下部设置升降机构和沿车厢宽度方向水平移动的机构。
优选地,所述车门为四组,车门长5.8m,每组间隔0.2m。
优选地,所述承重横梁升降机构的行程具有0.12m和0.3m两种,所述承重横梁水平移动机构的行程等于车厢宽度。
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原有列车车厢长、宽、高尺寸的基础上,根据乘客和小汽车实际运载量动态调整车厢内部乘客乘坐和小汽车停放的空间。车厢内部的座椅全部采用可折叠式设计,当车厢需要为乘客服务时,将座椅全部展开;当车厢需要为小汽车服务时,可将座椅全部折叠陷至车厢底部与地板平齐位置。车厢左右两侧均设计了车门,可以随时打开,能够为小汽车进出列车车厢提供通道。在车厢内每辆小汽车停车位置安装了两根可上下以及水平移动的承重横梁,在车厢车门打开的前提下通过横梁的上下以及左右运动实现小汽车出入列车车厢,以此达到人车两用的目的。仅需在载人列车的基础上局部更改内部装置达到可以同时运载乘客和小汽车的目的。该列车投入运营后,长距离汽车驾驶者可以通过人、车同时搭乘这种列车,从而解决了驾驶者疲劳驾驶的问题,减少了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对提高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节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列车车厢结构俯视图;
图2是小汽车进出车厢侧视图;
图3是小汽车进出车厢前视图;
图4是车厢内小汽车排列俯视图;
图5是车厢内小汽车排列侧视图;
图6是小汽车进出车厢俯视图;
图7是车厢内座椅分布侧视图。
图中:1-过道,2-座位空间,3-车门,4-承重横梁,5-传送带,6-座椅折叠空间,7-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车厢改造
1)在图1中,一节列车车厢长25.5m,宽3.11m(现有长度及宽度)。距离车厢左右边缘0.85m处设置四扇长5.8m羽翼式车门3,各车门3之间相距0.2m,左右两侧均设置,共八扇门(每节车厢按照4个停车位设计);
2)车厢内部,距离左右边缘0.75m座位空间2处开始安排座位,每列座位设为内三外二式,共24列,每个座椅7长0.41m,宽0.49m,车厢底部高0.3m供座椅折叠,座位空间长0.75m,宽0.49m,上下之间空出0.66m作为过道1。第3列与第4列、第11列与第12列、第19列与第20列、第27列与第28列座椅7右侧各设置一长0.3m,宽3.11m的可上下以及左右移动的承重横梁4。
功能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38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牵引电机大线模块化线槽的转向架
- 下一篇:一种触摸式机车警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