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铁及城轨动车用机车车辆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8586.4 | 申请日: | 2014-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90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薛家喜;王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凯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02;H01B7/17;H01B7/295;H01B7/28;H01B5/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俊范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车 机车车辆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车车辆用电缆,特别涉及一种高铁及城轨动车用机车车辆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高铁及城轨动车所用机车车辆电缆,其工作环境和安全性决定了所使用电缆的特殊性,要求无卤、低烟、阻燃、低毒、耐油、耐高低温、环保等性能。目前机车车辆电缆的绝缘层和护套层大多数采用无卤交联聚烯烃材料或混合橡胶材料,由于无卤交联聚烯烃或混合橡胶用作绝缘材料时,其电气性能差、绝缘电阻低,尤其是橡胶混合物含有氟、氯等有害物质,燃烧时产生大量的浓烟、二恶英、酸气等公害物质,产品若用于高铁及城轨动车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将危及人生及公共安全,不能满足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要求,对机车车辆电缆需进一步提升其各种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铁及城轨动车用机车车辆电缆,使其具有耐油、耐高低温、耐酸碱、耐臭氧、无氟无卤阻燃环保等特性,能够适应高铁及城轨机车车辆恶劣的环境,并具有环保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高铁及城轨动车用机车车辆电缆,包括导体、内绝缘、外绝缘、内衬层、屏蔽和护套,其特征在于:导体外依次包覆内绝缘和外绝缘构成绝缘线芯,若干绝缘线芯绞合后依次包覆内衬层、屏蔽和护套,所述导体为多股镀锡绞合软铜线,所述内绝缘为聚醚酰亚胺绝缘,所述外绝缘为无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绝缘,所述内衬层为无卤聚酯包带,所述屏蔽为镀锡铜丝编织屏蔽,所述护套为无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护套。
所述导体为束绞或复绞结构,束绞节距为16~20倍导体外径,复绞外层节距为10~14倍导体外径。
所述内绝缘为挤出型聚醚酰亚胺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1016Ω.m。
所述外绝缘和护套分别为挤出型无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绝缘和护套材料,毒性指数小于1.5,氧指数大于40%。
所述屏蔽由单丝直径0.15~0.25mm镀锡软铜丝编织屏蔽,编织密度80~85%。
所述内衬层为二层重叠绕包无卤聚酯带,重叠率15~20%。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导体采用了较小的绞合节距,使电缆具有较高的柔软性,便宜敷设安装;绝缘采用了电气性能优异的聚醚酰亚胺和无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双层共挤辐照交联,提高了电缆的绝缘电阻及耐电压性能;金属屏蔽编织密度高,提高了电缆的屏蔽效果和过载能力;护套采用无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挤出辐照交联,具有耐矿物油和耐燃料油、耐高低温、耐酸碱、环保等性能。电缆的电气机械性能和特种性能有了明显提高,能够更大范围地满足高铁及城轨机车车辆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提升了机车车辆电缆的环保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高铁及城轨动车用机车车辆电缆,导体1为多股镀锡绞合软铜线,在导体1上采用双层共挤方式挤包聚醚酰亚胺内绝缘2和挤包无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外绝缘3,多根挤包的绝缘线芯绞合在一起,绕包无卤聚酯带内衬层4,在内衬层4外用镀锡铜丝编织屏蔽5,屏蔽5外挤包无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护套6。
具体实施中,导体1为先在束绞机上将多根单线束绞成股线,然后在笼绞机上将多根股线复绞,束绞节距为16~20倍导体外径,复绞外层节距为10~14倍导体外径,内绝缘2为挤出型聚醚酰亚胺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达1016Ω.m,内绝缘2和外绝缘3是在双层共挤挤塑机上一次性挤出,内衬层4为二层重叠绕包无卤聚酯带,重叠率15~20%,屏蔽5由单丝直径0.15~025mm镀锡软铜丝编织屏蔽,编织密度80~85%,外绝缘3和护套6分别为挤出型无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绝缘和护套材料,毒性指数小于1.5,氧指数大于40%。
本实用新型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制成一种高铁及城轨动车用机车车辆电缆,进一步提升了机车车辆电缆柔软性、绝缘安全及过载能力、无氟环保等性能,达到了高铁及城轨动车用机车车辆电缆的各种性能要求以及恶劣环境的适应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凯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凯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85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塑性钒微合金化双相钢无缝管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舌系带止血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