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碰撞试验绝缘电阻测量盒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4893.6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55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孙制宇;闫肃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R27/02 | 分类号: | G01R27/02;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碰撞 试验 绝缘 电阻 测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绝缘电阻测量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碰撞试验绝缘电阻测量盒。
背景技术
根据我国国标电动汽车碰撞标准 GBT18384-2001《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的规定,所有汽车厂生产出来的电动汽车上市销售,都要经过通过多种类型的碰撞检测试验。其中就有乘用车前面、侧面和后碰撞等安全要求试验。
在汽车碰撞试验中,由于电动汽车的特殊性,除了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的安全要求之外,还要求电安全方面的测量,其中,最重要的测量方法就是试验前后对于动力系统绝缘阻值的测量。
绝缘电阻测量方法如下:测量动力电池两个端子和车辆电底盘之间的电压。较高的一个定义为U1,较低的一个定义为U1',添加一个已知的测量电阻R0跟高电压端串联,测量其两端电压U2,将以上参数带入如下公式:
即可计算绝缘电阻Ri。
现有的碰撞试验中,往往采用人工来测量动力电池两个端子和车辆电底盘之间的电压,其操作步骤比较繁琐。同时,由于动力电池电压很高,动辄数百伏特,碰撞试验前后对其进行直接测量非常危险,另外由于试验后车身变形,更容易发生漏电触电的风险,增加测量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在不接触电动汽车车身的情况下即可进行测量的电动汽车碰撞试验绝缘电阻测量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汽车碰撞试验绝缘电阻测量盒,包括:
盒体,其例如为由六个面板限定出的长方形盒体,所述盒体其中一侧面板表面设置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第三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例如用于连接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端子例如用于连接所述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三端子例如用于连接车身地例如车身螺丝点引出线。
所述电动汽车碰撞试验绝缘电阻测量盒的盒体其中一侧面板上还设置有第一测量孔、第二测量孔和第三测量孔,所述第一测量孔与所述第二测量孔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测量孔与所述第三测量孔之间均连接有电阻器。
其中,所述第一测量孔通过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通断连接;所述第二测量孔通过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通断连接;所述开关均设置于所述盒体表面;所述第三测量孔电连接所述第三端子;
优选地,所述开关包括将所述第一测量孔开关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第一开关和将将所述第二测量孔开关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均为单刀双掷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不动端连接所述第一测量孔,所述第二开关的不动端连接所述第二测量孔,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的动端均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
优选地,所述第一测量孔与所述第二测量孔之间连接第一电阻,所述第二测量孔与所述第三测量孔之间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为等值电阻。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以及所述第三端子例如位于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第三端子上均设置有用于固定导线的固定件例如螺母。
优选地,所述盒体的顶部例如顶部面板为操作面板,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端子、所述第一测量孔、所述第二测量孔、所述第三测量孔、所述第一开关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均设置于所述操作面板上。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以及所述第三端子例如沿线L1排列,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例如沿线L2排列,所述第一测量孔、所述第二测量孔和所述第三测量孔例如沿线L3排列,所述线L1、L2和L3平行。
优选地,所述盒体底部设置有磁铁。
优选地,所述盒体由绝缘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绝缘材料包括橡胶、塑料以及树脂。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汽车碰撞试验绝缘电阻测量盒进行测量电动汽车绝缘电阻的工作流程为:在进行碰撞试验前,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汽车碰撞试验绝缘电阻测量盒固定于车身不容易变形的位置上例如车棚顶部。断开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利用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第三端子测量出动力电池正极与车身地间电压,动力电池负极与车身地间电压以及动力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压,并比较动力电池正负极对车身地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48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破碎岩带边坡开挖准备结构
- 下一篇:顶管工作井洞口加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