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外覆盖件抗凹性能加载装置及测试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5424.8 | 申请日: | 2014-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4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才;陈炳圣;杨蔓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42;G01N3/08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朱业刚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覆盖 件抗凹 性能 加载 装置 测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外覆盖件抗凹性能加载装置及采用该加载装置的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发展,汽车制造商除了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外,同时为了节约能耗,适应严格的排放标准,保护环境,不得不采用更薄的钢板作为汽车的外覆盖件,从而导致外覆盖件“变软”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外覆盖件自重或者轻微的碰撞引起的凹陷,汽车行驶中产生的振动、噪音等等。
针对这些情况,汽车制造商提出了外覆盖件的抗凹性问题,客户在购买轿车时也把车身的抗凹性作为一项主要指标加以要求。所谓汽车外覆盖件的抗凹性是指经一定变形的试件(或者实冲零件)承受外部载荷作用,抵抗凹陷挠曲或者局部凹陷变形,保持形状的能力,具体包括抗凹刚度性能和抗凹强度性能。
为了测量汽车外板的抗凹性能,目前业内主要采用实物测量和软件模拟两种方式。虽然软件模拟可以大致把握新车型外板的抗凹性能的理论分布情况,但由于计算机模拟无法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因此通过实物进行测量仍然存在意义。
目前,市面上尚无现成的专用测量设备,常用的方式为采用人手直接按压进行加载。然而,对于车身外覆盖件抗凹性能测试而言,抗凹刚度性能加载载荷通常在100N左右,抗凹强度性能加载载荷通常在400N左右,并且要求加载载荷的方向应是加载点的法线方向。采用人手直接按压的方式进行加载时无法达到400N的载荷,不能完成抗凹强度性能测试;并且采用人手直接按压的方式进行加载时,载荷不稳定,无法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加载方式只能完成抗凹刚度性能测试,且测试不准确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身外覆盖件抗凹性能加载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车身外覆盖件抗凹性能加载装置,包括横梁、加载组件和两个支撑组件;所述两个支撑组件均包括支撑支架,两个支撑支架均连接至横梁上,对横梁进行支撑;所述加载组件包括长度可调的加载支架,所述加载支架长度方向上,加载支架的头端连接至两个支撑支架之间的横梁上,加载支架的尾端用于对待测试件加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外覆盖件抗凹性能加载装置在使用时,只需将两个支撑组件固定于工作台上,使横梁位置固定。然后调节加载支架的长度即可通过加载支架对待测试件进行加载,上述结构可提供足够的载荷,完成抗凹刚度和强度性能测试。并且,在加载支架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该加载装置施加在待测试件上的载荷稳定,可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所述加载组件还包括加载连接件;所述加载连接件包括加载紧固套筒和加载紧固螺栓;所述加载紧固套筒可转动的套设于横梁上,所述加载紧固螺栓设置于加载紧固套筒上;位于加载紧固套筒上的加载紧固螺栓将加载紧固套筒固定于横梁上;所述加载支架的头端连接至加载紧固套筒上。
此时,在加载紧固螺栓处于松开状态下,加载支架可随加载紧固套筒绕横梁转动。具体测试时,可根据待测试件表面加载点的具体结构,在与横梁垂直的平面内调节加载支架的空间位置,使加载支架尽量与加载点的法向重合,提高测试的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载连接件还包括加载连接套筒和加载连接螺栓;所述加载连接套筒固定于加载紧固套筒上;所述加载连接螺栓垂直于横梁延伸方向固定于加载支架的头端;所述加载连接套筒可转动的套设于加载连接螺栓上。
在上述结构下,加载支架可绕加载连接螺栓在与横梁平行的平面内转动。结合前述结构,该加载装置中,可在四个方向上调节加载支架的空间位置,更利于保证加载支架与加载点的法向重合,利于进一步提高测试的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载连接件还包括定齿轮、限位齿轮和限位螺母;所述加载连接螺栓上具有凸台;所述定齿轮固定于加载紧固套筒上;所述限位螺母与加载连接螺栓螺纹连接;所述限位齿轮套设于限位螺母和凸台之间的加载连接螺栓上,并被限位螺母和凸台夹持固定;所述限位齿轮同时与定齿轮啮合。
测试前,将调节加载支架移动至目标空间位置后,通过上述结构可将加载支架有效的固定,便于进行后续操作,利于提高提高测试的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54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