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铅焊料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17601.1 | 申请日: | 2014-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99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丁海舰;王敏锐;张宝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1/48 | 分类号: | H01L21/48;H01L23/488;B82Y30/00;C23C14/35;C23C14/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料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料合金领域,具体是一种锡-铜和/或锡-银-铜等无铅焊料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在电子封装行业,由于锡-铅合金具有优异的润湿性、焊接性、导电性、力学性能和成本低等特点,因此成为该行业中最常用的焊料合金。但是铅及铅的化合物是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世界各国都在相继推进焊料合金的无铅化过程。
目前,对于无铅焊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n-Ag系、Sn-Cu系、Sn-Zn系、Sn-Bi系等二元合金以及Sn-Ag-Cu系、Sn-Zn-Bi系等三元合金。国际上一致公认的最有可能取代铅锡焊料的是Sn-Ag-Cu合金系列,这种合金系列是在Sn-Ag系合金的基础上添加Cu,在维持Sn-Ag合金强度高、抗氧化性好、熔融温度范围大等良好性能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其熔点,并能减少所焊材料中Cu的溶解。
现在Sn-Ag-Cu的共晶成分还没有准确地统一确定下来。在日本认为是96.5Sn-3.0Ag-0.5Cu,美国认为是95.5Sn-3.9Ag-0.6Cu,而欧盟则是95.5Sn-3.8Ag-0.7Cu。各种配比的Sn-Ag-Cu合金的熔点相差不大,只是机械性能有所差异。
但是采用上述Sn-Ag-Cu和/或Sn-Cu做为键合焊料存在一个问题,即焊接温度较高。众所周知,高温对电子元器件有很多不利影响,电子设备中的电阻、电容、电感、变压器、放大器等元器件的热量得不到及时散发,极容易造成过热损坏,影响器件的正常使用。因此,在封装过程中对焊接温度的控制就变得十分有必要,焊接温度的高低将影响电子元器件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熔点较低的无铅焊料合金,其焊接温度相对较低,使得电子元器件与基板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完成焊接。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无铅焊料合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基底上制备金属I薄膜;
S2.在所述金属I薄膜表面制备金属II薄膜;
S3.在所述金属II薄膜表面制备纳米银层,得到所述无铅焊料合金。
其中,所述金属I为Cu、Ag、Bi、Zn、In或Ni中的一种,所述金属II为Sn。即所述无铅焊料合金可以是纳米银-Sn-Cu、纳米银-Sn-Ag、纳米银-Sn-Bi、纳米银-Sn-Zn、纳米银-Sn-In或纳米银-Sn-Ni。优选地,所述金属I为Cu,即所述无铅焊料合金为纳米银-Sn-Cu。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I薄膜、所述金属II薄膜、所述纳米银层的厚度比为1~100:1~100:0.01~0.1,例如可以为1:1:0.01、1:1:0.1、1:100:0.01、1:100:0.1、100:1:0.01、100:1:0.1、100:100:0.01、100:100:0.1或50:50:0.05等,这里无法一一穷举。
进一步地,S1步骤中,在所述基底上制备所述金属I薄膜之前,首先在所述基底上制备金属过渡层,然后在所述金属过渡层表面制备所述金属I薄膜。
其中,所述基底为待焊接的电子元器件,例如所述基底为待焊接的芯片。在所述基底上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所述金属过渡层。
其中,所述金属过渡层可以是Ti/Au金属过渡层,且Ti层与Au层的厚度比为1~10:1~10;可以是Cr/Au金属过渡层,且Cr层与Au层的厚度比为1~10:1~10;可以是Ti/Ni/Au金属过渡层,且Ti层、Ni层、Au层的厚度比为1~10:1~10:1~10;也可以是Cr/Ni/Au金属过渡层,且Cr层、Ni层、Au层的厚度比为1~10:1~10:1~10。所述金属过渡层中的任一单一金属层与所述无铅焊料合金中金属I薄膜的厚度比为1~10:10~1000。
进一步地,S2步骤中,在所述金属I薄膜表面制备所述金属II薄膜之前,首先在所述金属I薄膜表面制备金属III薄膜,然后在所述金属III薄膜表面制备所述金属II薄膜,所述金属III为Ag或Zn,优选地,所述金属I为Cu,所述金属III为Ag,即所述无铅焊料合金为纳米银-Sn-Ag-Cu。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I薄膜、所述金属III薄膜、所述金属II薄膜、所述纳米银层的厚度比为1~100:0.01~1:1~100:0.01~0.1,例如可以为1:0.01:1:0.01、1:1:1:0.1、100:0.01:100:0.1、100:0.5:100:0.01或50:0.05:50:0.05等,这里无法一一穷举。
进一步地,在所述金属I薄膜表面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所述金属III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176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