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1位取代的咪唑化合物与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及制备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83501.1 | 申请日: | 2014-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7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孙公权;杨丛荣;王素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33/58 | 分类号: | C07D233/58;C08G65/48;C08F12/08;C08F8/30;C08F8/24;C08J5/22;H01M8/1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n1 取代 咪唑 化合物 碱性 阴离子 交换 制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领域和碱性阴离子交换膜领域,具体的 说涉及N1位烷基取代咪唑和N1位烷基取代咪唑型碱性阴离子交换 膜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具有电极反应动力学快,腐蚀环境较弱等优势,所以碱性阴离子交换 膜燃料电池的电极就可以采用非贵金属作为催化剂,大大降低了成 本;而与碱性燃料电池相比,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又可以避免 液体电解质引起的电解质流失以及碳酸盐化等问题。所以目前关于碱 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各领域科研工作者倾注了大量的工 作。然而,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尚不能大范围内生产、应用的 限制因素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性能(尤其是电导率以及稳定性)还 远不能满足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要求,因此开发研究燃料电 池用碱性阴离子交换膜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与重点。
目前,碱性阴离子交换膜中所采用的官能团以季铵盐结构研究的 较多,而且也比较深入。通过研究者对季铵盐型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 深入研究与改进(包括增加IEC值、改变膜的相分离结构等方式), 目前这种膜的电导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10-2Scm-1提升到了10-1Scm-1或以上(参见:EnergyEnviron.Sci.,2014,7,354–360; ChemSusChem2013,6,1376–1383)。然而季铵基团在碱中的化学稳 定性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季铵盐型官能团在高温、高浓 度碱条件下处理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被OH-离子攻击,从而发生降 解,通常认为季铵基团的降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OH-攻击α-C,发 生亲核取代反应造成季铵基团的降解;第二类是OH-离子攻击β-H, 发生Hofmann消除反应,从而造成官能团降解;第三类是OH-离子攻 击α-H,然后通过Stevens和Sommelet-Hauser重排从而造成季铵基 团失去传导离子的能力。最近有人提出了一些可取代季铵盐官能团的 基团,比如胍基(参见:Chem.Commun.2010,46,7495–7497)、哌嗪 (参见:J.Mater.Chem.,2011,21,6158–6160)、金属阳离子型(参见: J.Am.Chem.Soc.2012,134,4493-4496)、季膦型(参见:J.Am.Chem. Soc.2012,134,18161-18164)、咪唑型(参见:Macromolecules2014, 47,208-216)等。其中以咪唑型为官能团的研究最多。而且目前的研 究结果表明以修饰的咪唑(尤其是2-甲基咪唑)为传导OH-离子官能 团的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在碱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化学稳定性,而且膜的 其他性能也较好(J.Mater.Chem.,2011,21,12744–12752;Chem.Mater. 2013,25,1858-1867),显示这类膜在碱性燃料电池中具有一定的应用 前景。然而,还没有出现在N1位上进行不同烷基取代的咪唑型碱性 阴离子交换膜的相关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N1位烷 基取代的咪唑型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N1位取代的咪唑化合物R1为C1-C10的直链烷烃;R2为C1-C9的链状烷烃,或为C3-C6的环烷烃,或为苯基、或为联苯基。
所述N1位取代的咪唑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为于溶剂中加入强碱试剂和R1-X,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反应溶液进行萃取并干燥,得N1位取代的咪唑化合物
其中,R1为C1-C10的直链烷烃;R2为C1-C9的链状烷烃,或 为C3-C6的环烷烃,或为苯基、或为联苯基;X为Cl,Br中的一种 或两种。
所述溶剂为乙腈、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 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强碱试剂为NaOH、KOH、NaH、KH、LiH、叔丁醇钾、丁 基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35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