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配体锌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776233.0 申请日: 2015-08-04
公开(公告)号: CN104492488A 公开(公告)日: 2015-07-29
发明(设计)人: 刘定华;史艳丽;刘晓勤;孙林兵;卢伟;陈贤召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凯耐思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德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B01J31/22 分类号: B01J31/22;B01J31/24;C07F3/06;C07D317/36;C07D317/38
代理公司: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代理人: 孙甫臣
地址: 210000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双配体锌 配合 催化剂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催化剂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配体锌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CO2既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又是储量丰富、廉价、无毒的C1资源,在“原子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潮流下,如何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实现CO2的化学固定成为国际上竞相研发的热点课题之一。以CO2与环氧化物为原料合成相应环状碳酸酯是极少数以CO2为原料而得以实现工业化的路线之一。由CO2和环氧丙烷环加成反应得到的碳酸丙烯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溶剂和有机合成中间体,具有高沸点、高极性、毒性和腐蚀性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塑料、印染、金属萃取、高分子合成、气体分离及电气化学等领域。

CO2和环氧化合物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的合成原理用如下反应方程式(1)所示:

式(1)中,R可为H,CH3-,C2H5-,Ph-,PhCH2-,CH2Cl-。

由于CO2分子结构稳定,很难被活化,要实现CO2的化学转化,关键在于开发研制出高效催化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催化剂做了大量研究,发现了多种促进CO2和环氧化物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卤化物催化剂、鎓盐催化剂、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和杂多酸盐催化剂等。其中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具有独特的配合键特性及晶体结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显著并可调控而备受关注。

早期的工业化生产中,美国专利US2773070采用溴化四乙基胺为代表的季铵盐催化剂,在温度为150~200℃、压力5.0~8.0MPa条件下环加成反应1h左右,环状碳酸酯的收率为98%。但该催化剂需要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而且该类催化剂高温容易分解,长期使用会生成其他多聚物质[殷芳喜,安徽化工,2003,(4):25-26;刘庆利,河南化工,2005,22:26-27]。鉴于此,日本专利JP9067365提出工业化生产环状碳酸酯催化剂逐渐由KI体系代替,其中辽阳石油化纤研究院开发的KI/PEG400复合催化剂在国内环状碳酸酯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在温度120~140℃、压力2.5~3.0MPa条件下环加成反应1h左右,环状碳酸酯的收率为99%[唐占忠,辽宁化工,1995,(5):46-48;石油化工,1996,25(6):409-413]。但是催化剂中的PEG容易和环氧化合物发生副反应致使高聚物产生,长时间使用后必须定期更换[周喜,化学学报,2010,68(9):870-874;黄焕生等,化工技术与开发,2007,36(11):15-19]。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类环加成反应催化剂的研究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中国专利CN1343668A采用含氮杂环化合物卤化烷基吡啶与非金属卤化物构成液体状态的离子液体为催化剂,碱金属卤化物或四丁基溴化铵作为反应的助催化,在100~140℃,CO2反应压力为1.5~4.5MPa,反应时间4~8h的条件下,碳酸丙烯酯的收率达到90%以上。

中国专利CN1817878A采用过渡金属盐和卤化季膦盐类离子液体组成的二元催化剂,反应温度40~210℃,CO2反应压力为0.1~5.0MPa的条件下,通过环加成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清洁工艺新技术。

中国专利CN101037431A公开了一种使用金属盐、离子液体及季铵盐组成的催化剂,反应压力为0.5~10MPa,反应温度30~200℃,经过催化CO2和环氧化物环加成实现制备环状碳酸酯,经过简单的纯化可以使环状碳酸酯纯度在98%以上。

中国专利CN102302952A公开了一种卤化锌与有机磷组成的二元催化体系,反应温度为60~150℃,反应压力1~5MPa,反应30min后,环氧化物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

中国专利CN101474576A公开了一种催化剂的主催化剂为MOF-5,季铵盐为助催化剂,在反应温度30~80℃,CO2反应压力为2~12MPa,反应时间,1~24h的条件下,得到碳酸丙烯酯的收率为9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凯耐思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德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凯耐思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德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762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