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射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29092.7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2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姜祖啸;吴海波;李炭;朱书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26 | 分类号: | B60Q1/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110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射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射器结构。
背景技术
细长型反射器的尺寸大小受法规GB 11564-200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的要求,在两厢车和运动款车型上,细长型反射器造型为凸显整体感,轮廓和位置都有较明确的定义,反射器部分区域恰好布置在了车角碰撞区域以内,根据法规GB 17354-1998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规定,车角碰撞区域是指试验车纵向对称面与碰撞器的中垂面成±60°夹角的区域。法规GB 17354-1998CH明确要求试验车辆在发生“车角”碰撞后的信号装置能正常工作并清晰可见,若布置细长型反射器,在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摆锤试验中不加保护将会被撞碎,根本无法通过法规GB 17354-1998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要求。
现有对反射器的保护措施有如下4种:
(1)反射器位于“车角”摆锤碰撞危险区,将反射器沉入保险杠以内,始终保证15mm以上的落差,碰撞时避免与摆锤直接接触,始终通过保险杠进行保护;
(2)增加反射器上方保险杠区域的造型特征,使之与反射器与上述措施(1)产生类似的效果,最终与反射器形成明显落差,碰撞时保证先与保险杠接触,通过保险杠上造型特征的加强结构确保碰撞过程中反射器与碰撞器不直接接触,保护反射器;
(3)取消反射器,将该功能集成在后尾灯上;
(4)在保证反射器和保险杠有适当落差(8~10mm)的同时,保险杠后方反射器区域增加泡沫零件,碰撞时对反射器起到支撑和缓冲吸能的作用。
然而有些运动款车型的反射器位于保险杠和扩散器之间,整个区域通过卡接结构连接,卡接因为强度的原因,采用上述措施(1)和(2)仍然无法满足碰撞法规要求,且措施(1)和(2)增加了造型特征;
另外,为凸显整车尾部的横向感,后尾灯造型采用狭长的设计理念,没有足够的空间给反射器使用,且如采用上述措施(3)取消反射器,无法完善的表达造型的设计语言;
此外,如采用上述措施(4),会成本增加,目前国内市场上的A级车,尚无同时配备后横梁和泡沫零件的量产车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器,能够避免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重叠,在保证后横梁起作用的同时,避免车角摆锤碰撞试验中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直接发生撞击,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的发光功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器结构,包括:
包括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扩散器、汽车保险杠和后横梁,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成同一直线依次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焊接槽和焊接于所述焊接槽内的反射片,所述焊接槽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
所述第一反射器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
所述后横梁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设置,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预设距离。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焊接槽卡接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二反射器胶粘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颜色为浅色,且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反射片粒子的折射角度为折光率最大的折射角度。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比现有的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适当减小,所述反射片的面积也比现有的反射片的面积相应适当减小。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后横梁之间的间隙至少为5mm。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的预设距离为10~15mm。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
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的范围为80%至5.13dm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将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都安装在汽车保险杠4一个零件上,可以有效避免相对安装误差;
(2)通过所述第一反射器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1的发光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90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监控影像生成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方向盘四轮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