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偏频测试装置及汽车偏频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27143.2 | 申请日: | 2014-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5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秦涛;叶帅;李书伟;张博强;郭耀华;樊金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1/14 | 分类号: | G01H1/14;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牛爱周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偏频测试装置,同时还涉及一种汽车偏频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和车轮部分的固有频率(偏频)是汽车行驶平顺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不同的悬架刚度、簧上与簧下质量、悬架阻尼是整车悬架性能匹配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车身的固有频率直接由悬架刚度和簧上质量来决定,悬架的阻尼比则由悬架刚度、阻尼和簧上质量共同决定。因此,为保证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车身的固有频率应在空载(仅司机)、半载、满载状态下均设计在较合适的范围内,以保证良好的车辆乘坐舒适性能。此外,在车辆悬架参数识别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不同载荷的配载测量,所以加载和偏频测量需要反复的过程进行。
在车身固有频率空载(仅司机)、半载、满载测试中,需要保证配载的准确性,空载测量后配载到半载后,实测配载前、后轴荷往往不能达到准确值,需要反复配载、测量后准确后,方能进行半载偏频和满载偏频的测试,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尤其在悬架设计过程中建立单自由度模型参数时,目前的地磅测量不能得到准确的单胎轮荷,且在轮荷变化后不能准确地进行实时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偏频测试装置,现有测试装置在轮荷变化后不能准确进行实时测量,效率低,测试工作强度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偏频测试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偏频测试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上表面和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底座的上表面为测试台面,所述测试台面的测试区仅供待测汽车单个车轮驶入;所述测试区内水平设置有用于承载待测汽车重量的承重板,承重板与测试台面之间设有用于采集承重板压力信号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底座的一侧面为用于使待测汽车单个车轮驶上承重板的坡度面,底座上与坡度面相对的一侧面为与测试台面垂直的垂直面,用于使待测汽车车轮跌落。
所述垂直面上或测试台面上靠近垂直面的一侧设有与测试台面垂直的可拆卸的限位挡板,用于挡止待测汽车的车轮使其停在承重板上。
所述测试区为设置在测试台面上的凹槽,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承重板设置在凹槽内,承重板的上表面与凹槽的槽口齐平。
所述底座上,在测试台面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加强筋,用于在测试区形成压力传感器支撑平台。
所述底座上还具有与坡度面相邻的两个用于支撑测试台面的支撑侧面。
所述支撑侧面上设有用于减轻底座本身重量的减重孔。
所述减重孔靠近测试台面的孔壁为波浪形面,便于搬运时手持。
所述底座上还设有用于实时显示测试重量的显示屏;所述底座内设有用于将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信号转换为重量信号的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分别通过传输线与压力传感器、显示屏相连接。
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中装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集成数据处理芯片,数据处理芯片通过公式G=F*g可将压力信号转换成重量信号后,显示在显示屏上;各测试装置的显示屏分别显示各轮的重量G左前、G右前、G左后、G右后,同时前轴荷重量为G前轴=G左前+G右前,后轴荷重量为G后轴=G左后+G右后。
一种采用上述的汽车偏频测试装置的汽车偏频测试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在待测汽车车身和车轮处布置加速度传感器;
2)在待测汽车的每个车轮前各放置一台汽车偏频测试装置,使待测汽车的每个车轮沿各自对应的汽车偏频测试装置的坡度面驶入测试区并停在承重板上,分别通过压力传感器得到每个车轮的重量数据;
如重量数据不满足设计载荷要求,则对待测汽车进行配载,至待测汽车所有车轮的重量数据均满足设计载荷要求;
如待测汽车所有车轮的重量数据均满足设计载荷要求,则进行步骤3)的操作;
3)使待测汽车沿汽车偏频测试装置的垂直面跌落,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得到待测汽车的偏频数据。
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连接外设的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处理器。
步骤2)中所述设计载荷要求为空载、半载、满载或最大设计总重量状态设计载荷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71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